江苏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众多成果,如多个成果入选重要评选和杂志,这背后是江苏对基础研究长期的重视、大量的资金投入、科技体制改革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体现了江苏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积极探索和深远谋划。
江苏在产业科技创新的底座夯实方面持续发力,高质量的基础研究成果如同泉涌般不断出现。像是“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凝聚态物质中的引力子模”被两院院士评选为“202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发现最古老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成功入选《科学》杂志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全球首次绘制早期地球高精度生物多样性曲线”更是以长文的形式在《科学》杂志上刊发……这些成果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众多从无到有的突破性成果背后,隐藏着江苏在基础研究方面长期以来的高度重视、对前沿科学探索的重点关注以及对原始创新大力的支持。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在2024年的时候,江苏省政府新设立了规模高达24.8亿元的基础研究专项资金。并且开展了首批3家“应用基础研究特区”的改革试点工作。在战略性新材料、类脑智能、原子制造等诸多领域实施了67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省杰青、优青项目数量均达到了100项,实现了数量的翻番。而且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数量超过了5000项,在全国的省份中位居第一。
这一个个“从0到1”的成果背后,也与持续推进的科技体制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拿“应用基础研究特区”的改革试点来说,它围绕着科技奖励提名、青年科技人才项目申报指标、外国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出了13条支持政策。而那67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呢,在发现、组织、管理、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给予项目负责人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
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的王欣然教授承担的“面向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的二维半导体技术”这一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就得到了500万元专项资金的持续支持。这个研究有着很强的产业前瞻性,当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他的团队所研发的二维半导体材料厚度在1纳米以下,几乎是透明的,而且可以随意弯折,能够用于Micro - LED显示芯片的驱动。王欣然教授介绍说:“这可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半导体材料,仅仅只有3个原子层的厚度,而且已经实现在12英寸范围内的精准制备。”
科研经费的不断“滚动”加码,很好地体现了江苏对于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坚定的支持态度。目前,王欣然教授的团队正在以前期研发成果为基础,重点聚焦面向Micro - LED新型显示、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这两个核心应用场景,对二维半导体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其成果有望为未来产业的发展助力。
基础研究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的事业,江苏在这方面有着深远的谋划。在今年,全省将会持续深入地开展“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不断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推动科研范式的变革,努力打造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助力江苏省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蔡姝雯)
江苏在基础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从入选重要评选和杂志的成果可看出其影响力。这些成果源于江苏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包括资金投入和体制改革等。资金投入体现在专项资金设立、项目数量增加等,体制改革体现在政策支持和项目管理创新上。王欣然教授的项目是一个成功范例,而江苏还将进一步开展相关行动推动基础研究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1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