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对2025年2月20日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提到的稳外资相关情况进行阐述,包括《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的内容、稳外资政策的亮点、政策的演进逻辑以及稳外资的意义等方面。
2025年2月20日上午,国新办举行了一场重要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在这个吹风会上,商务部等四个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2025年稳外资工作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就在吹风会的前一天,一份意义非凡的《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正式发布。
这份行动方案可是有着满满的干货,它涵盖了四个大的方面,并且包含着多达20项的具体举措。它提出要在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在如今这个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时代,这一方案为我国吸引和利用外资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就像是一盏明灯,向全球的投资者们释放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
此次被称为“稳外资20条”的行动方案有着诸多的亮点。首先,开放领域从以往的“物理扩容”转变为“化学融合”。就拿生物医药领域来说,在推动其有序开放的进程中,采取了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参与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等措施。这可不像以前那样仅仅是简单地放宽市场准入,而是直接指向了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技术协同,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融合。
其次,政策工具从过去的“优惠让利”提升到了“规则接轨”。比如说建立政府采购本国产品标准体系这个举措,明确了“在中国境内生产”是唯一的认定标准。这一标准的确定,能够确保不管是何种所有制企业,只要是在华生产的产品,都可以平等地参与到政府采购当中。这一做法就像是拆除了市场准入中那些看不见的藩篱,使得更多的外企能够对我国的规则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认同。
再者,服务保障从“应急响应”发展到了“系统护航”。就像取消外商投资性公司境内贷款限制这一措施,允许它们使用境内贷款开展股权投资。这种微观机制的创新,正在把“国民待遇”这个原本抽象的承诺,转化为实实在在、能够让人具体感受到的营商环境。
回顾近年来稳外资的政策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演进逻辑线。2019年,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发布,这一举打破了金融业外资股比的限制;2020年,“11条”政策出台,帮助企业在疫情的阴霾下艰难前行;2023年,“24条”印发,要求更好地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营造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2024年,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一直到此次的“稳外资20条”推动制度型开放。
从放宽外资准入,到优化投资环境,再到接轨国际规则,从早期主要依赖税收优惠的“政策洼地”模式,到新阶段更加注重“制度高地”建设的改革,这种从“要素开放”到“制度开放”的质的转变,是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关键所在。每一步的发展都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并且可以预期的投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来到中国投资兴业,让它们能够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
稳外资并不是我国单方面的“求资若渴”,而是一场高质量发展与全球化的双向奔赴。中国在稳外资方面仍然有着坚实的基础。商务部的数据表明,截至2024年底,外商累计在华投资设立的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123.9万家。这些外资企业贡献巨大,提供了近7%的就业岗位,贡献了七分之一的税收,在进出口方面约占三分之一,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方面更是达到了二分之一。外资企业既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和纽带。
在当前全球跨境投资(全球FDI)仍然比较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稳外资政策所吸引的不仅仅是资本,更重要的是创新要素的全球配置能力。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创新场”的转变,就像是一场静水流深的变革,正在谱写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崭新篇章。当跨国公司在战略会议桌上,“中国机遇”“投资中国”这些词汇再次成为高频词的时候,世界看到的不只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能,更是破解“去全球化”迷思的中国方案。
本文总结了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的相关情况,包括方案内容、政策亮点、政策演进逻辑以及稳外资的意义等。从政策亮点来看,开放领域、政策工具和服务保障都有积极转变。政策演进体现从准入放宽到规则接轨等质变。稳外资对构建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企业和共享发展红利意义重大,且在当前全球背景下,中国稳外资政策有着吸引创新要素全球配置能力等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0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