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情况,包括企业在市场需求把控、人才培育以及在细分领域锻造优势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果等内容。
三明装备制造:紧贴市场需求,筑牢人才根基,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明装备制造产业:志存高远,不断攀登
东南网2月20日消息(福建日报记者罗昱伦 通讯员魏兴谷 许琰)。春寒尚未完全消散之时,充满生机的三明处处洋溢着干事创业的热情。踏入位于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的中国机械总院海西分院车间,一台台石墨型龙门加工中心整齐排列,工人们穿梭其中进行检查和调试工作。
车间负责人叶方勤介绍说:“这台GC3020石墨型龙门加工中心可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石墨加工装备,由我们公司独立设计研发,在东北、四川以及东南亚等地备受欢迎,产品供不应求。”
装备制造业在三明市占据主导产业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构建起涵盖汽车及其零部件、铸锻件、工程机械、橡塑机械、数控机床及特色专用设备等多个优势产业的发展格局。当下,三明市装备制造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255家。
精准把握市场需求
在中国重汽福建海西汽车公司的总装车间里,底盘准备、发动机安装、车头组装等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流水线匀速转动,工人们井然有序地装配、调试部件,不到5分钟,一辆崭新的“蒙曼”商用卡车就完成总装下线了。重汽海西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指着刚下线的卡车介绍道:“这是我们全新升级的M5重卡车型。”与前代产品相比,新车型的驾驶室内部空间更为宽敞,智能配置也得到了升级,驾乘舒适性有了显著提升。
坐落在三明埔岭汽车工业园的重汽海西公司主要从事商用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工作,已经形成了年产轻卡5万辆、中重卡5万辆的产能规模,装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是三明市整车生产的龙头企业。
早在2016年,重汽海西就取得了新能源商用车生产资质。经过4年的技术探索,在2020年开始生产销售新能源轻卡载货产品,不过,可作为明星产品的M5、M7车型仍属于燃油车范畴。
公司技术中心负责人表示:“当时市场对新能源重卡的接受程度不高,重卡的主要目标群体还是燃油车客户。”面对这种情况,企业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持续推广新车型,提升其在传统客户群体中的认可度;另一方面深入调研客户的实际需求,以M5、M7车型为基础,设计符合客户需求的新能源中重卡车型,并且邀请客户在实际工况下体验产品,依据反馈进行技术的迭代升级。
紧跟市场趋势必然离不开技术创新。在中国机械总院海西分院的专用数控机床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在调试即将发货的金属型龙门加工中心设备。
海西分院设计工程师鄢世平说:“这款设备是按照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的。”通过有限元分析,优化了整体结构,提高了产品的刚性、稳定性以及精度保持性,整机的设备加工范围比传统的龙门加工中心更广了。
海西分院精密机床技术及产业部部长周春强表示:“自2018年突破静压核心技术后,很多企业都来寻求合作。根据不同的需求,我们向他们出售功能部件或者整体设备。”这样的“技术订单”能够助力企业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从而更精准地把握市场动向。
海西分院作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旨在协助解决制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转型升级的难点和关键点,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三明乃至福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贡献力量。到目前为止,海西分院已经累计服务省内企业100多家,带动产值超百亿元。
深度合作培育人才
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才的滋养和技术的革新。产学研深度合作是三明装备制造业寻求突破、加速发展的关键途径。
近年来,三明市与省政府和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开展三方共建,将海西分院打造成以高端装备为主的科技产业服务平台。凭借三明市的人才政策,海西分院成功引进核心技术人才100多人,外聘技术专家17人,组建了一支高层次的“专精特新”技术团队。
周春强介绍说:“在项目合作过程中,企业能够直观地识别并提前择优录用有潜力的学生,而参与技术攻关的企业员工也能借此获得宝贵的学习机会,提升专业素养。”产学研深度融合,不但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实践平台,还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实力,真正实现了互利共赢。目前,海西分院已经与广东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作为福建省商用车研发、生产的领军基地,重汽海西积极与厦门理工大学、三明学院等高校携手,共同探索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领域的科技研发合作,并且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其作为“链主”的引领带动作用,激发连锁效应。
重汽海西技术中心负责人说:“单个企业的视野毕竟有限,所以与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尤为重要。”以新能源车辆续航能力提升课题为例,公司需要与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合作伙伴携手合作,共同洞察市场需求,深度分析关键数据,联合开发综合性的技术解决方案,在为客户提供性能更出色产品的同时,实现延链补链强链的目标。
《三明市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规划(2023 - 2035年)》提出,在“十四五”期间,三明市将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重点企业的研发经费要达到年销售额的3%以上,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要达到25%;同时加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研发、设计、生产、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到2025年,三明市机械企业大专以上人才占全体员工的比例要达到20%,技术工人占企业从业人员的比例要大于50%。
在细分领域打造优势
福建省开诚机械有限公司大型高效发电装备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的建设工地上,机器全力运转,发出阵阵轰鸣声,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开诚机械总经理高伟峰介绍说:“这个项目总投资5.5亿元,占地100亩,新增一条年产2万吨的高端精密绿色铸件生产线,能够实现单体100吨的大吨位高端铸钢零件生产。”项目将在年底建成投产,预计年产值可达5亿元。
三明是福建省铸锻产业的重要聚集区,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开诚机械是福建最大的铸锻件专业生产厂家之一,能够生产单件铸钢件最大吨位70吨,年生产铸钢件2万吨。
开诚机械的前身——福建三明三重铸锻有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曾迷茫过:行业产能过剩,价格竞争激烈,看着曾经的同行纷纷转战其他领域,“如何突破瓶颈,提升产品竞争力”成了高伟峰苦苦思索的问题。
高伟峰说:“不能盲目转行、转型,在细分领域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才是破局之道。”为了适应市场发展,2018年,福建三明三重铸锻有限公司与浙江省温州市开诚机械有限公司合资重组为开诚机械,完成混合所有制改制。双方整合资源优势,深耕铸件领域,加大技术创新和高端产品研发制造的投入力度,推动企业向高端铸件方向升级,从而构建起核心竞争力。
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和现代产业体系日益完善的背景下,大型高端装备铸钢件的需求持续增长。开诚机械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遇,通过引进温州开诚先进的熔炼、铸造等工艺技术,自身技术实力不断提升,如今已跻身行业前列。高合金耐热铸钢件、特种合金铸钢件等企业明星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还远销欧美等地。2024年,企业产值达3.2亿元。
截至去年底,三明市钢铁与装备制造业相关企业中已有高新技术企业54家,科技“小巨人”企业35家,单项冠军企业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5家,国内首台(套)3台(套)、省内首台(套)17台(套)。
三明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三明将积极培育发展高端装备、节能环保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装备制造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全面提升三明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明装备制造产业在市场需求把握上精准应对,如重汽海西的车型调整策略等;在人才培育方面通过产学研深度协作取得成效,像海西分院的人才引进与高校合作等;在细分领域不断锻造优势,如开诚机械的转型发展等。整体上三明的装备制造产业通过这些举措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未来还将朝着更高目标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0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