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dualag失利:LAG - 3未来充满疑虑? LAG - 3:从Opdualag看其发展困境与希望

LAG - 3这个免疫检查点的相关情况,从Opdualag的发展情况入手,包括它的销售额增长、适应症获批情况以及在多项关键临床中的失利等,从而反映出LAG - 3的研发困境。同时也指出医学界对LAG - 3本身的认知有限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但最后也提到随着技术发展,仍存在希望。

“LAG - 3是下一个‘Big Kid’”,再生元的临床科学高级副总裁Israel Lowy在2023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如此断言。

就在2022年,FDA批准了百时美施贵宝的LAG - 3抗体Relatlimab与PD - 1抗体Nivolumab联合使用,用于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其商品名为Opdualag。这一批准意义重大,因为LAG - 3由此成为继CTLA - 4和PD - 1之后,全球第三个获批的免疫检查点。

Opdualag的销售情况还算不错,2024年其销售额达到了9.28亿美元,同比增长48%,距离成为“重磅炸弹”药物仅有一步之遥。

不过,与PD - 1的巨大成功相比,LAG - 3的表现就相形见绌了。截至目前,作为先驱者的Opdualag仅仅只有黑色素瘤这一项适应症获得批准。

这并不是因为Opdualag不够努力,而是它在多项临床试验中接连失败。从结直肠癌、肝癌再到胃癌,自获批以来,Opdualag至少在5次关键临床中遭遇失败,始终未能突破黑色素瘤这一适应症的局限。

甚至,在其核心的黑色素瘤领域也遭受了重创:2月13日,Opdualag针对黑色素瘤辅助治疗的3期临床试验没有达到预期终点。

这一失败让Opdualag失去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个市场规模几乎是现有获批适应症市场的两倍。更为关键的是,这使得市场对Opdualag,乃至整个LAG - 3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更多的担忧。

/ 01/ 困于黑色素瘤

Opdualag的这次失利,让百时美施贵宝错过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在III期RELATIVITY - 098研究中,Opdualag表现欠佳,无法显著提高III至IV期黑色素瘤辅助治疗的无复发生存期。

海外有分析师认为,这次失败“可能会极大地降低”Opdualag的长期收入预期,毕竟辅助治疗市场规模几乎是一线转移性黑色素瘤市场的两倍。

然而,Opdualag的全球负责人Jeffrey Walch医学博士对未来仍然充满信心。他表示,此次失利是因为“在肿瘤治疗前被完全切除的患者体内,可能没有足够的抗肿瘤T细胞,从而无法让Opdualag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换句话说,Jeffrey Walch认为问题出在适应症本身,而非Opdualag。他还强调,Opdualag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充满希望。

但实际上,Opdualag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的研发也是充满波折。在2期临床RELATIVITY - 104中,Opdualag联合疗法组的结果并不理想。其客观缓解率(ORR)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51%和6.7个月,而仅使用Opdivo和化疗组的数据分别为44%和6个月,这两组数据在统计学上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只是从部分亚组数据来看,Opdualag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还有一定的挽救空间。目前,百时美施贵宝正在开展针对PD - L1表达在1%至49%之间的非小细胞肺癌3期研究,并以K药和化疗作为对照;同时,该公司还计划在今年启动另一项针对PD - L1表达至少50%的一线非鳞状NSCLC患者的3期研究。

Jeffrey Walch的乐观正是源于此。不过,Opdualag能否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脱颖而出仍有待进一步验证,而它在其他领域的失败却是确凿无疑的。

到目前为止,Opdualag在一线胃癌、一线肝癌、二线肝癌、2至5线MSS结直肠癌、辅助III - IV期黑色素瘤的关键临床中,均相继失败。

获批3年,却始终未能突破黑色素瘤这一适应症,这也使得市场对Opdualag的未来预期变得更加谨慎。

/ 02/ 认知局限

Opdualag的失败,凸显出一个重要问题:医学界对LAG - 3本身的认知还非常有限。

LAG - 3靶点早在1990年就被科学家发现,至今已经过去了30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研究,医学界对LAG - 3也达成了一些共识。

首先,LAG - 3作为一种免疫反应的负调节因子,与抑制T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分泌有关,能够诱导免疫稳态,因此它有成为一个有潜力的免疫检查点的可能。

其次,LAG - 3的表达已在多种类型的癌症中得到证实,例如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甚至胰腺癌,并且与这些癌症的预后密切相关,这表明LAG - 3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

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临床前和临床证据都强调了LAG - 3阻断作为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可行策略的潜力,特别是Opdualag的成功获批证实了LAG - 3和PD - 1联合阻断能够带来治疗益处。

但是,我们对LAG - 3胞内信号传导机制尚未完全解析。LAG - 3的胞内区域缺乏典型的抑制基序(如ITIM或ITS基序),其抑制T细胞活化的具体信号通路仍不清晰。

现有的研究仅仅发现它通过胞内序列(如FSAL、KIEELE、EX - repeat等)传递抑制信号,但是这些序列如何与下游分子相互作用的细节也还没有阐明。简单来说,LAG - 3到底是如何限制T细胞功能的,目前还不清楚。

这就导致在LAG - 3靶点的开发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

百时美施贵宝的首席医学官Samit Hirawat博士也承认,Opdualag的开发是“一场缓慢的行军”。

他表示:“我们在看到黑色素瘤数据后,并没有立即开展非小细胞肺癌的3期临床试验,这在以前的免疫 - 肿瘤(I - O)领域是常见的做法,因为我们确实需要明确LAG - 3是如何工作的,组合方案是什么,以及适应症应该是什么。”

不仅仅是百时美施贵宝,其他药企在LAG - 3的研发上也基本处于碰壁状态。去年12月底,默沙东就终止了其LAG - 3抗体的研发,原因是结直肠癌3期失败以及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早期2期临床的结果令人失望。

再生元的LAG - 3抗体fianlimab与Libtayo虽然在早期临床中显示出比Opdualag更强的潜力,但一线NSCLC和黑色素瘤的两项重要2/3期研究的数据读出时间,却从2024年推迟到了今年上半年。

种种不利因素,使得市场对Opdualag以及LAG - 3靶点的未来充满了更多的疑问。

/ 03/ 希望犹存

LAG - 3面临的困境,其实也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研发过程中的难点所在。

当初,PD - 1的出现,引领肿瘤治疗正式进入免疫治疗的新时代。这使得全球创新药企对肿瘤免疫治疗的期望越来越高,众多药企纷纷入局。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虽然已经有成功的先例,但我们对免疫系统的认知仍然极为有限。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复杂性和异质性,是阻碍免疫治疗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众多的免疫检查点中,能够研发出像PD - 1这样成功的靶点,实在是运气与实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好运不会总是降临,困难却始终存在。

包括NKG2A在内的众多免疫治疗领域的“新星”接连失败,LAG - 3、CTLA - 4等已经成药的靶点,也并没有像预期那样顺利发展。

当然,这就是创新药研发的客观规律: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的,困难虽然一直存在,但希望也永远不会消失。

随着新技术、新机制的不断涌现,那些曾经被否定的药物,也有可能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就LAG - 3本身而言,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界不断优化LAG - 3抑制剂的分子结构,更详细地阐明LAG - 3的功能和分子机制特征,从而为各种恶性肿瘤设计更合理的LAG - 3靶向治疗,并非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只要那些勇于直面研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将挑战转化为机遇的奋斗者们依然在坚持,那么希望就会一直存在。

文章围绕LAG - 3这一免疫检查点展开,通过Opdualag的发展情况,如销售额增长、适应症获批及临床失利等,揭示了LAG - 3研发面临的困境。从Opdualag困于黑色素瘤、医学界对LAG - 3认知有限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提到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随着技术发展和研发者的坚持,LAG - 3仍存在希望,这也是创新药研发规律的体现。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9707.html

(0)
购物狂魔购物狂魔
上一篇 2025年2月19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