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李登海参加民营企业座谈会的相关情况,阐述了他参会的意义,回顾了他在种业领域的诸多成就,包括多次创造玉米高产纪录、推动种业产业化发展等,展现了李登海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的重要贡献。
2月17日上午,一场备受瞩目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于北京盛大举行。在众多参会者中,来自山东省的民营企业代表李登海尤为引人关注,他是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名誉董事长。李登海的此次参会,意义非凡。这不仅是山东省民营企业创新活力的生动体现,更是国家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科技自立方面布局坚定性的彰显。李登海本人在谈及参会感受时表示,能够参与其中,心中满是荣幸与激动。他能得到这个参会机会,充分体现出国家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国家对种业安全的深切关注,也体现了对农业科技创新以及新质生产力的高度重视。李登海提到,“国家将继续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这一举措预示着民营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进程中即将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李登海满怀激情地说:“我们作为长期致力于我国杂交玉米高产品种选育研发创新的领军团队,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报效祖国、承担国家项目的机会和平台,使我们报效祖国的志向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种业技术攻关,这对于粮食安全以及农业现代化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毕竟,只有牢牢握住中国种子,才能稳稳端住中国饭碗。李登海,这位现年76岁的杰出人物,有着“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美誉,并且是“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之一。他始终将“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当作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在他的带领下,科研创新团队展开了玉米高产攻关和研发创新工作。50多年来,他们从未间断夏玉米高产攻关研究,先后七次创造全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两次创造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使我国杂交玉米的高产能力提升了一倍有余。回顾李登海的种业创新历程,1979年,他成功选育出掖单2号玉米杂交种,其亩产突破700公斤,这一成果开启了我国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崭新篇章,实现了从平展型到紧凑型的里程碑式跨越,为育种工作明确了方向。1988年,李登海又选育出亩产突破1000公斤的玉米品种“掖单12号”和“掖单13号”。其中,“掖单13号”于200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进入2000年之后,李登海团队继续发力,在全国率先选育出亩产达到1100 - 1400公斤的夏玉米高产品种,以及亩产达到1500 - 1600公斤以上的春玉米高产品种。一粒种子,蕴含着千斤粮的希望;一亩土地,承载着万顷田的梦想。50多年间,李登海和登海种业在玉米种植推广方面成果斐然,累计推广玉米种植面积超过15亿亩,为社会增加经济效益1500亿元以上,不断向着杂交玉米高产纪录的高峰攀登。玉米高产攻关的成功只是开端,要真正实现玉米增产,产业化发展势在必行。1985年,李登海自筹资金2万元,在全国建立了第一个民营的产业化试验站,迈出了种子产业化的第一步。1998年,山东登海种业集团公司正式成立。经过6年的艰难谈判,2002年12月,登海种业公司与世界种业巨头先锋种子公司合资成立了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登海种业公司控股51%,这也是美国先锋种业公司首次在合作中由他人控股。2005年4月18日,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正式步入国内资本市场。从最初创建玉米试验站,到改制为股份公司,再到公司成功上市,李登海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坚守着同一个目标:发展中国民族种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广大农民受益。50多年来,李登海收获了众多荣誉,但他的初心从未改变,依然保持着质朴的本色,每天清晨起床查看试验田的习惯从未间断。就像他的老友们所说:“他一直潜心科技创新,这么多年来,带领团队走的是一条追赶太阳的路。”在“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新征程中,李登海为自己设定了新的目标:进一步攻关单产提升,同时推广更多优质品种,争取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创造价值超过2000亿元。李登海表示:“就是热爱和家国情怀,我觉得我们应该为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总结了李登海参加民营企业座谈会的事件,详细阐述了他在种业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包括高产品种选育、创造高产纪录、推动种业产业化发展等,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和对未来种业发展的规划与展望。李登海的故事体现了民营企业家在国家种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9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