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101”号调查船航次结束:揭开中西印度洋渔业神秘面纱

“蓝海101”号调查船在中西印度洋公海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任务中的情况,包括航次的时长、航程、调查工作内容、收获成果等,以及此次调查的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2月18日清晨,寒意仍浓,在国家深海基地的码头上,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只见从“蓝海101”号调查船不断卸下各类样品,像黄鳍金枪鱼、条纹四鳍旗鱼、剑鱼等,这些样品被整齐有序地摆放在码头之上。这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蓝海101”号海洋渔业综合科学调查船(以下简称“蓝海101”号调查船),在完成中西印度洋公海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任务后的归航收获。就在当天,“蓝海101”号调查船顺利地结束了航次,圆满地返回了国家深海基地码头。

“蓝海101”号调查船航次结束:揭开中西印度洋渔业神秘面纱

据悉,这一航次持续的时间长达119天,航行的路程达到了21000海里。在航次期间,“蓝海101”号调查船完成了130个站位的渔业资源与渔场环境调查工作,调查所涉及的学科十分广泛,涵盖了渔业资源、浮游生物、渔业声学、理化环境、海洋化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此次调查共采集到了220多种渔业生物,还保存了大约5000份生物标本。并且,这些收获将为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提供171种、1500余尾的大洋渔业生物样品。

在现场,记者发现每一条鱼类样品都冻得硬邦邦的。科研人员解释说,这是在零下55度的超低温下速冻的结果,这样的处理方式极大地保留了样品的生物活性。记者还观察到,在这些样品当中,黄鳍金枪鱼的个头最为庞大,重量约有200斤;而剑鱼则是最长的,长度大约为1.5米。除此之外,像凹尾长鳍乌鲂、大眼金枪鱼等各种各样的鱼类样品也非常丰富。

“蓝海101”号调查船航次结束:揭开中西印度洋渔业神秘面纱

“蓝海101”号调查船航次结束:揭开中西印度洋渔业神秘面纱

“蓝海101”号调查船航次结束:揭开中西印度洋渔业神秘面纱

“蓝海101”号调查船航次结束:揭开中西印度洋渔业神秘面纱

“蓝海101”号调查船航次结束:揭开中西印度洋渔业神秘面纱

“蓝海101”号调查船航次结束:揭开中西印度洋渔业神秘面纱

该航次的首席科学家吴强介绍说,这一航次是继2023年我国首次开展中西印度洋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之后的第二个航次。在此之前,我国对中西印度洋的物理环境以及生境特征的了解非常少。这个航次于2024年10月23日启航,由黄海所资源室、环境室和病研室的21名科研人员以及35名船员共同组成了56人的科考队。在这119天的历程里,科考队获取了极为宝贵的海洋生物资源与渔场环境样品数据,这些数据为大洋渔业管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之后,科考队将向国家海洋渔业生物资源库移交171种、1500余尾生物样本,这将有效地补充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在印度洋海域的样品,并且推进大洋渔业生物样品收集工作朝着科学化、标准化保藏的方向发展,从而为未来种质资源的挖掘利用以及国内外共享提供有力的支撑。

“蓝海101”号调查船航次结束:揭开中西印度洋渔业神秘面纱

据了解,后续黄海所将会组织相关的科研人员,从细胞、基因、微生物、标本等不同的水平上来对这些样品进行保存和利用,从而实现这些样品价值的最大化。

吴强还提到,这次的科学调查有着诸多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我国掌握中西印度洋公海渔业资源及其栖息环境的状况,有助于我们掌握鱿鱼类、金枪鱼类等主要经济种类渔场形成的环境基础、资源补充动态,并且有助于开展渔业生物资源量的评估工作,为中西印度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黄海所党委书记赵宪勇表示,积极开展大洋公海渔业资源科学评估调查,对指导远洋渔业生产、支撑国际渔业管理、促进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2025年是中国远洋渔业发展40周年,我国的远洋渔业从无到有,如今已经发展成为远洋渔业大国。在新的历史时期,这要求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大科技投入,参与到全球海洋生物资源的科学利用与国际管理当中。“蓝海101”号调查船远赴印度洋执行科学调查任务,正是这一历史使命的具体体现。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本文总结了“蓝海101”号调查船在中西印度洋公海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任务中的成果,包括航次时长、航程、采集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等。还阐述了此次调查对掌握中西印度洋渔业资源及其栖息环境状况、渔业资源量评估等方面的意义,以及对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的补充意义和对未来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国际管理的积极影响。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9521.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2月18日 20:50
下一篇 2025年2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