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产业圈:各城市的布局与核心竞争力

具身研习社对国内具身智能产业圈的盘点。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具身智能产业的竞争角色从企业向产业圈转变,本文将从产业背景、主要玩家、核心优势三个维度对各地的具身智能产业圈进行拆解,探讨各产业圈在具身智能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自2024年下半年起,具身智能产业的角逐角色从企业逐渐过渡到产业圈。当众多城市纷纷加速布局时,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以产业圈为主体的参与究竟意味着什么?具身智能发展需要的是个体的强大还是整体的协同?在具身研习社看来,产业圈成为主导力量时,并非是单个企业单打独斗,而是在产业圈内构建“生态共同体”,以资源共建推动产业整体发展,各产业圈相互扶持,以共荣的姿态推动具身智能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也就是说,在探讨国内具身智能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时,不应只关注某个区域的重点企业,而应思考各产业圈如何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共同助力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在全球成为最强竞争者。我们追求的不是一个“中国版的波士顿动力”,而是让中国从供应链枢纽转变为具身智能商业模式规则的制定者。借助产业圈的力量,从产业上游零部件生产,到中游整机厂产品创新,再到下游商业场景承接,中国有望成为具身智能产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据毕马威中国数据,到203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元。具身研习社对国内几大具身智能产业圈进行了详细盘点,下面从不同城市来具体分析。**深圳:上游优势明显,角逐商业化**深圳作为“大湾区”、“珠三角”的核心城市之一,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产业资源,这为其发展具身智能提供了动力。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具身智能中心主任、世界青年科学院院士刘少山表示,深圳在具身智能上游供应链、产品研发和地域协同等方面的优势将日益凸显。据了解,深圳头部具身智能企业的产业链本地化率最高可超60%,这里既有华为、腾讯等提供“大脑”的头部企业,也聚集了传感器、激光雷达、视觉等核心零部件的头部厂商。2023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达1797亿元。依托上游的集群效应,深圳能够实现跨越物理距离的产业协同,推动上游和中游共同建设,研发出更具落地价值的具身智能产品。而且,高效的上游供应链体系有助于深圳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和缩短研发周期。从具身智能厂商来看,深圳有优必选、优艾智合、星尘智能、乐聚机器人、众擎、逐际动力等企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的具身智能核心企业早已踏上商业化征程。以优必选为例,其核心商业场景涵盖教育、物流、消费级及其他产业定制。2024年至今,优必选已经与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 - 大众青岛分公司、奥迪一汽、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汽车企业,3C企业富士康,物流企业顺丰等合作,是全球合作车厂最多的人形机器人企业,Walker S系列也成为全球进入最多车厂实训的人形机器人,目前已获得来自车厂超过500台的意向订单。优艾智合深耕工业场景,通过构建“一脑多态”的通用基础模型,依托高泛化AI控制系统MAIC,实现多种机器人形态集群化协同,保障了具身智能产品落地的“实用性”,在半导体、锂电、能源等泛工业场景广泛应用,技术实力使其能够应对容错率极低的半导体工厂,成为半导体行业生产智慧物流解决方案的头部提供商。目前优艾智合的移动操作机器人出货量连续三年保持市场第一份额,服务全球超过300家客户,其中包括多家全球知名的半导体大厂,产品已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华为生态合作伙伴的乐聚机器人,已与华为云达成合作,推动夸父人形机器人本体与华为盘古大模型深度融合。2024年,乐聚机器人交付成果显著,其核心场景为工业制造、商业服务、科研教育。在商业服务领域,乐聚人形机器人已批量交付至多地展厅、企业等担任导览员,2025年1月,乐聚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顺利交付。深圳凭借其产业资源底蕴,孕育出一批能在应用场景中表现出色的具身智能厂商。未来,随着产业圈进一步协同,已商业化的企业有望持续领先,通过规模化交付带动上游降本,形成“规模 - 成本”的良性产业发展闭环。**杭州:从机器狗到人形,投融两旺助发展**在具身智能产业圈的竞争中,杭州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杭州在发展具身智能产业时,更侧重于人形机器人领域。2024年12月,杭州发布《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4 - 2029年)》,提出以“最优本体 + 最强大脑”为重点,加快构建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设计、制造、应用的一体化创新体系和全产业链生态。前不久,杭州市余杭区海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与云深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建“杭州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围绕“最强大脑”和“最强本体”联合。目前,杭州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正处于“投融两旺”阶段,据IT桔子数据,2024年全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56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超50亿元,北京、广东、上海和浙江分别以25%、25%、21%、14%领先。其中,宇树科技拿下2024年人形机器人单笔融资最大金额,规模近10亿元,投资方包括美团、金石投资、源码、深创投、中网投等。杭州具身智能的主要玩家有宇树科技、云深处、原力无限、千寻智能等,前两家是国内机器狗和人形机器人的“先行者”。宇树科技凭借央视春晚走红,从圈内人气选手变为破圈顶流;云深处的机器狗成为新加坡国家电网首个“机器狗员工”。宇树科技从机器狗切入具身智能赛道,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宇树科技在2023年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中的销量份额为69.75%,市场规模份额为40.65%。目前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狗主要包括面向工业级市场的B1、B2、Aliengo,面向消费级市场的Go1、Go2、A1。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其核心产品为Unitree H1和Unitree G1,前者偏向工业级应用,后者更侧重于灵活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偏向商业服务和娱乐场景,并且宇树科技被视为业内“价格屠夫”,Unitree G1的售价降至10万以内。云深处旗下拥有从四足机器狗到双足人形机器人的产品线。在四足机器狗方面,云深处推出绝影系列和山猫,绝影系列主要应用于工业场景,山猫为“全地形机器人”能征服多种崎岖地形。据了解,云深处的绝影X30在巡检领域能适应 - 20℃至55℃的工作环境,已在电力、消防、救援、建筑、安防等多个行业实现商业化应用。依托四足机器狗的技术基础,其人形机器人DR01搭载自主研发的J60轻量化关节和J100高爆发力关节,具有高度灵活的运动和操作能力,能够适应各种地形。原力无限是全球首创低空自动充电的具身智能企业,其“FORCE - 01”是业内首个推出智慧充电场景化解决方案的企业。以杭州、广州等多个头部商场的实际运营数据为例,FORCE - 01的智慧充电解决方案显著提升了充电场站的运营效率、能源利用率和用户满意度。千寻智能构建了高泛化、高通用机器人大脑,通过视觉语言模型和部件约束模型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底层的多模态大模型,其机器人能在非结构化环境下完成冲泡咖啡、手掂苹果等复杂动作。从整体产业图景来看,浙江还具备下游场景的优势,浙商创投总裁倪敏曾表示,众多的落地场景是杭州发展具身智能的优势。在他看来,杭州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正在转型,制造业向智能制造靠拢,庞大的工厂场景有助于具身智能产业落地。**北京:抢占创新高地,做大产业蛋糕**北京在具身智能产业中的关键在于开源、共建、制定行业标准,以开放的姿态入局,携手产业伙伴共同扩大产业规模。例如,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创新中心作为国家级创新平台,其使命是引领产业发展。2024年11月,创新中心宣布开源计划,开放了“天工”软件开发文档、结构设计文档;2025年初,创新中心与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合作,推出首个通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开源数据集。开源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机器人本体设计周期长且底层逻辑相通,开源可节省后来者的时间成本,使其专注于差异化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长周期研发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这对创业型企业是巨大挑战。除开源外,创新中心还致力于构建行业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目前已参与发布国家标准《腿式机器人性能及试验方法标准》,这是第一个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国家标准,同时也同步制定了国际标准。此外,创新中心联合多家机构共同制定具身智能的数据采集标准、智能化分级标准等,构建全方位的标准化体系。从北京自身的参与情况来看,前不久,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制定《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 - 2027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实现规模化行业应用不少于100项,量产总规模率先突破万台。目前,北京已涌现出天工、灵宝CASBOT、银河通用、加速进化等具身智能产业的主要玩家。“天工”是创新中心推出的人形机器人,在行走能力方面,实测平均时速可达每小时10公里,最高奔跑速度提升至全球领先的每小时12公里。凭借高强度本体结构,可承受运动冲击,稳定支撑长程运动,还能在盲视情况下平稳通过多种复杂地形。灵宝CASBOT于2024年11月发布通用人形机器人CASBOT 01,同年底入选工信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CASBOT 01具备精细操作能力,其五指仿生灵巧手在软件、硬件的强力支撑下,实现可快速学习、可泛化的长时序灵巧操作,可应用于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家庭社区等多种场景。银河通用专注研发轮式人形机器人,其首代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于2025年在北京智源大会(BAAI)亮相。在大会中,机器人在便利店里“打工”,能为观众取送零食、饮料。据银河通用透露,两天时间Galbot累计工作18个小时,完成超千项任务,成功率超过97%。北京的这些举措对具身智能产业有着深远意义,不仅提供短期助力,更能促进长效健康发展。**上海:打造培训班,技术复用提效率**产业优势是上海布局具身智能的先手棋。傅利叶创始人兼CEO顾捷曾表示:“上海原有的产业基础很好,因为百分之三四十的机器人供应链跟汽车工业是重合的。”依托原有产业优势,上海具身智能产业圈能够实现上游技术复用,降低布局成本。此外,凭借在上游汽车领域积累的客户资源和量产经验,有助于人形机器人提高产能预期,有望率先大规模走向应用场。除了原有基础,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还在上海打造了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智元、傅利叶、开普勒等机器人公司参与其中,首期部署超100台异构人形机器人、超10个人形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这个训练场就像是机器人进厂打工前的“培训学校”,通过构建实际应用场景的模式,持续训练人形机器人执行任务,如训练抓取土豆丝、手持螺丝刀工作或双方共同踢足球等。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许彬介绍,训练场将有效降低具身智能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投入成本,解决基础设施重复建设问题。在政策方面,上海也在不断加大具身智能产业布局。近日,《徐汇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8.0》和新一轮产业政策体系相继发布,明确要积极培育低空经济、区块链、合成生物、具身智能等新赛道产业。从具身智能整机厂来看,上海培育出傅利叶、智元机器人、开普勒机器人等。傅利叶最早以康复机器人入局,随后推出通用机器人。目前傅利叶GRx系列人形机器人已推出GR - 1和GR - 2两款机型,可用于导览咨询、学术科研、医疗康复等应用场景,其中导览场景是最先落地的场景,GRx系列可支持流程化定制、多语言交流,该方案已经服务了数十家客户,涵盖银行、4S门店、大型会议等应用场景。智元机器人拥有多条业务线,2024年推出远征、灵犀两大家族的5款商用人形机器人新品,结合轮式与足式两种形态,覆盖交互服务、柔性智造、特种作业、科研教育和数据采集等应用场景。2025年1月6日,智元机器人量产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正式下线,其中双足人形机器人731套,轮式通用机器人269套。随着2025年具身智能量产元年的到来,上海有望凭借上游优势突围,既有利于本地具身智能整机厂发展,也能为全国具身智能产业注入量产势能。**苏州、成都、重庆等多地加注**除了深圳、北京、杭州、上海外,苏州、成都、重庆、青岛等多地也在努力推动当地具身智能产业圈发展。以苏州为例,在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 + ”创新发展推进大会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苏州站)活动中,苏州推出一系列扶持产业发展的新政策。目前苏州已经有人形机器人厂商“魔法原子”,并推出人形机器人小麦(MagicBot)。2024年末魔法原子展示了小麦的多机协作能力,还透露2025年第一季度将正式发布这款新一代人形机器人产品,预计2025年交付数百台量产版,2026年交付量将达千台级别。成都不仅组建了中西部首个人形机器人领域新型研发机构,还推出多个“成都造”具身智能产品。在CES 2025展会中,阿加犀联合高通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原型“通天晓”(Ultra Magnus),展示了其交互能力,当参观者走近人形机器人服务吧台时,通天晓会在自主识别后主动问候。回顾科技商业发展历程,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如同掀起惊涛骇浪,它代表的不仅是新技术的应用,更是生产力的交替和生产关系的范式转变。拥抱具身智能,就是拥抱下一个时代。从各产业圈的布局来看,产业圈之间已形成“共和”之势,其核心在于通过政策引导、资源共享和生态共建,加速中国构建覆盖“技术研发 - 场景验证 - 规模量产”的全链条竞争力。

具身智能产业在2024年下半年后竞争主体从企业向产业圈转变。文章详细盘点了深圳、杭州、北京、上海、苏州、成都等地的具身智能产业圈,从产业背景、主要玩家、核心优势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各城市产业圈都在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具身智能产业,如深圳的上游产业优势、杭州的人形机器人投融优势、北京的开源与标准制定优势、上海的产业基础优势等。各地产业圈之间形成协同发展的态势,共同推动中国具身智能产业朝着成为全球最强竞争者的目标前进,构建全链条竞争力。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9479.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2月18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