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库区湿地保护建设管理局防火队在湿地腹地进行火源管控巡查的情况。这片湿地是我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以及西北候鸟迁徙重要驿站,随着春季防火关键期到来,一场防火保卫战正在进行,还介绍了湿地的生态情况、防火措施以及针对湿地特性的创新管理模式等内容。
2月11日那天,青铜峡库区湿地保护建设管理局的防火队负责人田宁,亲自带领着队伍深入到湿地的中心地带。这片湿地的面积非常广阔,足足有174.93平方公里。这里可是咱们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呢,在整个西北地区,它也是候鸟迁徙途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歇脚点。随着春季这个防火关键时期的来临,一场保卫湿地生态的战斗,就像在无声中拉开了帷幕,而这场战斗是把科技当作坚固的盾牌,将预防视为锐利的长矛。
在全球候鸟迁徙的宏大版图上,青铜峡库区湿地可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坐标点哦。有多达212种鸟类在这儿栖息、繁衍后代呢。这里面像黑鹳、白尾海雕这些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可是非常珍稀的鸟类。而且这里还有荒漠猫、兔狲等兽类,它们共同组成了独特而又迷人的生物群落。每一年的春秋两季,都会有数十万只候鸟在这里停留。
田宁介绍说:“我们已经精心构建起了一个‘三维防护网’呢。通过电子监控系统,能够对90%的区域进行智能监测。地面上的红外感应设备和人工巡护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生物防火隔离带和物理阻隔系统同时发挥作用。”就在今年,实施的“可燃物清理工程”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有2万多吨的杂草被科学合理地清理掉了,在湿地的核心区域还形成了网格化的防火单元呢。
青铜峡库区湿地有着特殊的地理特性,湿地里芦苇的面积占比很大,而且周边和农耕区交错分布。管理局针对这种情况,创新性地推行了“分时分区管控”的策略。在候鸟越冬的时候,采用湿润法来降低火险等级。在农耕比较密集的区域,设置了长达20余公里的防火隔离带。还引入了卫星热点监测系统,一旦发生火情,能够在15分钟内做出响应。防火队员耿建华的巡护背包可很有特色,除了装着传统的灭火工具之外,还配备了可以检测火种的金属探测仪呢。他说:“这些科技装备让我们在预判风险的时候更加精准。”这种精细化的治理思维贯穿了全年,春季的时候重点防范农耕用火,夏季就严格控制旅游热点的用火安全,秋季的时候清理水生植被,冬季就对越冬的种群进行监测。多部门联动起来,有51处防火监控探头进行动态的监管,还把周边的8个乡镇都纳入到联防体系当中,这样就形成了“湿地 - 社区”命运共同体,全方位推动库区向着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高颜值生态建设的方向发展,努力打造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记者 李峰)
本文总结了青铜峡库区湿地保护建设管理局防火队的工作内容与意义。包括他们深入湿地腹地巡查火源管控,湿地的生态重要性,构建的‘三维防护网’、‘可燃物清理工程’、‘分时分区管控’等防火措施,还有多部门联动打造‘湿地 - 社区’命运共同体以推动库区的发展与保护等,体现了对湿地生态系统全方位的保护理念。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8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