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基因检测”:家长莫被“伪科学”迷惑

当下市场上流行的“天赋基因检测”现象。先指出这种检测打着高科技旗号,通过采集孩子口腔黏膜或唾液进行基因测序来评估孩子天赋,许多家长被迷惑而花费不菲。接着阐述基因测序在医学领域虽有发展前途,但商家推出的测天赋、性格等是收“智商税”,因为人类目前还未完全搞清楚基因的作用和功能,天赋是基因与环境交互的复杂过程。然后分析家长上当受骗背后的教育焦虑因素。最后指出这种检测不靠谱且会误导孩子,还存在信息泄露风险,呼吁家长理性对待,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潮新闻客户端有特约评论员胡欣红发表观点。

“天赋基因检测”:家长莫被“伪科学”迷惑

此图为央视新闻截图。

从口腔黏膜获取些唾液,再送到相关机构检测,就能知晓孩子有何种天赋,从而为“定向”培养孩子提供精确的“科学依据”。家长们,看到这样的信息时,你们是否会心动呢?近年来,不少家长被这类天赋基因检测的宣传所蛊惑。他们花费几百元甚至数千元给孩子做检测,希望能通过这种“剧透”天赋的方式,找到一条培养孩子的捷径。

天下父母皆是可怜。看到打着“高科技”幌子的“天赋基因检测”,很多家长的心难免会有所触动。所谓的“天赋基因检测”,是一种借助采集孩子口腔黏膜、唾液等进行基因测序,从而找出孩子具有优势天赋基因的方式。当前,市面上的天赋基因检测通常会对大约40种不同的遗传特质进行评估,像乐观性、冒险精神、社交能力、音乐才华、表演才能、文学倾向等。

基因测序在医学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这属于精准医疗的研究范畴。例如,通过测序和分析,可以探究某种疾病与特定基因形态的对应关系,进而在早期发现并干预这种疾病。基因检测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科技创新,但商家所推出的检测天赋、检测性格等项目,实则是在收取“智商税”。

人类基因组包含大约2.5万个基因、30亿个碱基对。就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技术而言,这些基因的作用和功能并未完全被研究透彻,具体哪些基因对应哪些天赋也并不清晰。专家指出,在临床中,基因与表型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即便是明确的疾病,也未必能百分之百找到基因突变的位点,更不用说天赋这种非常主观的事物了。天赋的形成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绝不是某一个基因就能决定智商高低的。

天赋基因检测混淆了统计学上的“关联关系”与“因果关系”,它实际上就是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正规的医疗机构根本不会提供“天赋基因检测”。

既然“天赋基因检测”基本上是无稽之谈,为什么还不断有家长上当受骗呢?除了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之外,更应该看到背后的教育焦虑问题。在教育竞争格外激烈的当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会竭尽全力。只要“天赋基因检测”哪怕只能够提供一点点参考价值,很多人都会蜂拥而上。

然而,“天赋基因测试”不仅不可靠,还会产生诸多误导。例如,可能会给孩子贴上标签,影响孩子的自由成长。这就如同请人算命一样,只要算命先生那些模棱两可的话能与一部分信息“对上号”,很多人就会自动“对号入座”,认为算得很准。既然花了钱做检测,拿到几十页的检测报告后,按照报告来总会“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并据此来指导孩子“扬长避短”。但实际上,检测出来的所谓“短处”,可能并非真正的“短处”,原本在不清楚的情况下,只要有兴趣多尝试,说不定完全能够有效突破,自我放弃岂不是很可惜?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可能会不自觉地按照标签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和心理预期,这难道不是极大地限制了孩子的发展吗?而且,基因数据属于高度敏感的个人信息,一旦泄露或者被滥用,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潜在的风险。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应当尊重其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注重全面发展而非单一的天赋培养。通过刮刮口腔黏膜就能“剧透”孩子天赋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家长们应当理性对待这类检测,避免被商家的营销手段所迷惑。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严肃处理这种打着高科技旗号欺骗消费者的行为,防止这类伪科学产品继续收取“智商税”。

本文总结了“天赋基因检测”的骗局本质。首先解释了其检测方式及家长受骗的现状,然后剖析了基因检测技术在医疗领域和商家所谓天赋检测的区别,指出商家的天赋检测是伪科学。同时揭示了家长受骗背后的教育焦虑因素,强调这种检测对孩子成长的误导和风险,最后呼吁家长理性对待并希望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85.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1月22日
下一篇 2025年1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