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湖南发生的一起“二维码”盗刷案件,从事手机销售的赵女士在向“客户”出示收款码时被刷走1400多元,警方经过侦查破案,揭示了盗刷背后的原因是犯罪分子利用付款码与收款码切换间隙以及免密支付功能作案,还介绍了以黄某为首的7人团伙作案200余起,涉案资金超百万,最后警方给出防范建议。
近日,湖南警方通报了一起引人深思的“二维码”盗刷案件。有一位从事手机销售工作的赵女士,她的遭遇让人不禁为之警觉。2024年7月,赵女士收到了一条陌生人添加好友的申请,这个陌生人表示想要购买手机。双方在确定了手机的型号与价格之后,对方提出要通过支付宝转账付款。赵女士按照常规流程提供了支付宝收款码,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对方开始以各种借口称无法完成支付,随后提出要通过视频通话来进行付款操作。当赵女士按照对方要求,通过视频把收款二维码展示给对方之后,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支付宝被刷了两笔金额。在那短短的几秒时间内,赵女士就被刷走了1400多元。等她反应过来的时候,对方早就把她拉黑了。这种遭遇让赵女士又惊又气,于是她果断选择了报警。接警之后,长沙市公安局开福公安分局刑侦大队迅速展开了案件的侦办工作。经过一番努力,民警发现赵女士被盗刷的钱款流入了广州市某便利店账户。他们对现有的线索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终于发现这是一起利用受害者对“付款码”等支付信息保护意识缺乏而进行的“盗刷”案件。长沙市开福区公安分局刑侦大队的民警石侃介绍说,他们根据赵女士提供的情况自己进行了演示。在演示过程中,办案民警敏锐地察觉到,在打开支付宝“收款码”的时候,首先出现的竟然是支付宝“付款码”。而且,被盗刷的这两笔资金也很特殊,一笔是499元,一笔是999元,这两个金额都在支付宝免密支付的额度之内。于是,民警得出了结论:犯罪分子就是利用支付宝“付款码”和“收款码”切换的那一点时间间隙,将受害人的“付款码”截取或者拍了下来。同时,由于受害人打开了支付宝“免密支付”功能,犯罪嫌疑人便利用这个便利条件将受害人的钱盗刷走了。民警还提到,不少支付平台的收付款码都存在类似的设置问题。使用者在支付程序中打开收款页面之前往往要先经过付款页面,再加上很多用户都开通了小额免密支付功能,不用输入密码就可以直接支付钱款,这无疑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经过民警深入的研判,一个以黄某为首的、长期在湖南及广东等地流窜作案的专业盗刷团伙渐渐浮出了水面。这个团伙共有7人,他们通过“隔空”盗刷付款码的手段实施犯罪。经过进一步的审查发现,这个团伙利用同样的作案手法,作案多达200余起,经过查实的涉案资金已经达到了一百余万元。目前,黄某等7名犯罪嫌疑人已经被依法刑事拘留。石侃民警还对受害人被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一,受害人大多是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当他们与伪装成顾客的嫌疑人进行交易时,内心有着想要完成订单、为顾客提供便利的心理;第二,微信视频营造出了一种“面对面”交易的假象,并且在视频中嫌疑人提出要求,让受害人在短时间内作出反应,受害人根本来不及周全考虑;第三,支付宝打开收款码时,首先弹出的是付款码,而且没有设置隐私保护,二者切换存在时间间隙,再加上受害人支付宝设置了免密支付。最后,警方也给出了提醒。广大人民群众要提高安全意识,注意保护自己的支付信息,不要随意展示给他人。可以设置“付款码”隐私保护,关闭免密支付,这样就能避免潜在的风险。商家也要提升法律意识,在遇到持有来源不明的付款码的可疑人员时,不要轻易扫码。一旦发生财产损失,要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避免产生更大的损失。同时,还详细介绍了关闭“免密支付”和开启付款码隐私保护的操作步骤。
湖南发生的这起“二维码”盗刷案件警示人们,支付平台存在的收付款码设置及免密支付功能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案件中赵女士被盗刷的经历揭示了作案手段,以黄某为首的7人团伙作案众多,涉案金额巨大。警方分析了受害人被骗原因,并给出防范建议,提醒大家保护支付信息,商家谨慎扫码,发生损失及时报案。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7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