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航司特价机票是否不得低于200元这一传闻展开。先是航旅界人士称多家航司被要求不得出售低于200元的机票,有关部门会监控,然而多家航司表示未收到通知。记者调查发现,多数平台特价机票裸价很少低于200元,但也有例外。同时还探讨了航司低价竞争背后的原因以及业内人士对机票“限价”的不同看法,并且分析了航司亏本飞行的因素等。
特价机票不得低于200元?最近,一条有关航司的市场消息受到了广泛关注。
一位微博认证的航旅界人士在微博上宣称,应有关部门要求,多家航空公司不得售卖低于200元的机票。有关部门将对票价进行严格监测,一旦发现违规售票,就会给予警告。针对这一情况,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求证。结果是,多家航司都表示“并未收到相关通知”。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多家航司的APP或者小程序以及OTA平台上搜索特价机票时发现,特价机票裸价已经很少出现低于200元的情况了。不过,像华夏航空的部分航线机票裸价仍然低于200元。
外界如此关注机票价格消息,这背后其实是近年来民航“低价”内卷现象日益严重。就拿春节假期后到现在的价格来说,部分热门航线的机票价格已经低到三折甚至一折出售了。
业内人士表示,在航司竞相低价的现状下,航司有时候宁可“亏钱也要飞”,这是综合考虑成本和可能的收益之后做出的选择。但是,如果票价严重低于成本,从长远来看,对于保证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是没有好处的。
当前特价机票是如何售卖的呢?仍然存在个别机票裸价低于200元的情况。
针对“不准售卖低于200元机票”这一消息,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向国航、东航、南航、海航、川航、吉祥航空等多家航司求证。相关航司均表示没有收到相关消息或者通知。
2月12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携程小程序里进行搜索,发现从北京、石家庄、西安、上海出发的低价榜单中,最低价格都不低于200元。其中,2月17日北京飞兰州200元起,2月16日石家庄飞哈尔滨200元起,3月3日西安飞南昌200元起,3月1日上海飞三亚200元起。
在国航App上,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的30条特价航班中,最低价格为230元。这些航班分别是2月14日北京首都飞大连、2月15日北京首都飞沈阳、2月16日北京首都飞吕梁的航班。在东航App上,华东区域内124条特价航班中,最低价格是249元,涉及的航班包括上海浦东飞五台山、重庆、南昌、沈阳、海口、昆明等。
国航App、东航App以及携程小程序截图。
此外,在春秋航空App上,北京出发的特价机票是北京飞兰州3月8日的航班,最低裸票价为200元起;上海出发的特价机票最低票价为2月24日上海飞兰州的航班,价格为200元起。
从OTA平台到航司似乎都在按照200元的价格“基准线”运营。不过,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专注于支线飞行的华夏航空目前仍有低于200元的机票在售。比如,2月15日天津飞东营航班机票裸价为140元起,2月25日东营飞天津的机票裸价为180元起。
机票竞价之下,关于票价“底线”的争论。
“不准售卖低于200元机票”的消息早在2023年2月就已经出现过。当时有市场消息称,国资委下属七家国企航司接到要求,为减少亏损,停止低价投放。
对于“机票限价”,业内有着不同的观点。
民航专家林智杰表示,实际上,机票一直是由政府限价的,从来都不是完全的市场定价。春运和暑运期间,就算市场再火爆,经济舱机票也不能超过全价。如果说划定全价机票是为了保护消费者,那么划定最低票价就是为了保护整个航空公司行业。“一张机票100元,明显低于成本,这样的价格会让航空公司入不敷出,不仅服务质量很难稳定,安全投入也很难得到保证,整个民航业的安全压力也会很大。”
资深民航专家、广外南国商学院教授郭佳认为,给机票设置一个能够维持的价位是合理的。这样可以让消费者对民航出行消费有一些基本的认识——航空出行是需要成本的,过低的价格实际上不利于服务的可持续性。安全是一项需要持续投入的支出,这就要求航司需要实现适度盈利才能得到保障。
另外,国内一家航司的从业人士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对于“机票限价”这件事,在民航出行旺季的时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原本就已经有经济舱全价这个上限管控;而在淡季的时候也管不住,一方面是因为淡季民航面临高铁的竞争,如果没有价格竞争力就留不住客人,此外还受市场需求影响,再加上航线、时刻、机型等影响因素,机票价格是随行就市的。
春节假期过后,旅游出行需求趋于平稳,民航和高铁已经开始上演抢客大战。在部分热门航线机票价格低至三折甚至1折的情况下,高铁部分区间票也出现了1 - 2折的情况。例如兴城 - 葫芦岛区间,票价低至1.2折,全价9元的车票,1元就可以买到。
“机票限价”再度引发讨论的背后,是民航低价内卷的竞争。自2023年以来,民航业加速复苏,但是由于国际市场恢复进度明显滞后于国内市场,2024年国际客运航班也只恢复到疫情前的84%。因此,原本用于执飞欧美等国际航线的大量宽体机运力转投国内,造成国内民航市场运力过剩。供过于求之后,票价水平受到压制,航司之间陷入低价竞争。
航司为什么亏本都要飞呢?业内人士表示,这与航线飞行权限、成本构成有关。
郭佳表示,飞机和汽车等其他交通工具不同,其影响因素构成比较复杂。首先,一家航司获得一个航线飞行权限后,如果长时间不飞,所得权限就会被剥夺。另外,还和其飞行成本构成有关。
对于一家航司而言,其运营成本包括多个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有飞机购置或租赁费用,机库、维修基地、训练中心等基础设施投入费用,航材维护费用;可变成本则包括航油成本、起降费用、机组人员成本、餐饮服务费用、销售费用,此外还有保险费用、航材储备成本以及需支付的碳排放税、噪音治理等环保支出。
航油成本是航司最主要的成本支出。以2024年上半年的业绩数据为例,报告期内三大航司的航油成本共计783.09亿元,同比增长约三成,占总营业成本的35.84%。其中,中国国航的航油成本同比增加40.24%至271亿元,在营业成本中的占比也提升至35.02%;南方航空的航油成本同比增加22.32%至278.85亿元,占营业成本的35.5%;中国东航的航油成本同比增加33.62%至232.92亿元,占营业成本的37.29%。
林智杰指出,对航司而言,航班只要起飞,需要支付的起降费用、燃油费用、机组人员成本等都是固定的,多一位乘客只需要多出100多元成本,包括餐食、订座值机费用。即使整个航班是亏损的,至少这个座位是赚钱的。换句话说,固定支出无法避免,但航班起飞后,就有可能通过售卖机票获得额外的边际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当下,严重供过于求,只要有航司能亏得起,率先以最低价格卖票,其他航司也不得不跟进杀价,从而陷入行业内卷漩涡。
郭佳认为,疫情之后,供需发生了较多变化,需求变得更加弹性,而供给并未随之发生改变。如何协调弹性需求与传统供给机制的关系,优化定价制度以满足乘客需求,应该成为相关部门和航司关注的重点。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1月初举行的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民航局也首次提出“价格监管”,指出“要在2025年完善航空运输市场监测预测,常态化开展市场供需态势分析研判;规范重点时段和特殊情况航空运输价格行为,加强价格收费监管,维护航空运输市场价格秩序。”
文章主要探讨了航司特价机票是否存在不得低于200元的限制这一话题。从传闻的出现,到航司的回应,再到市场实际的机票价格情况。同时深入分析了航司低价竞争背后的原因,包括运力过剩等因素,以及业内人士对机票限价的不同观点,还阐述了航司亏本飞行与航线权限和成本构成的关系,最后提及民航局的价格监管举措。通过这些方面的阐述,全面呈现了当前航司机票价格相关的诸多情况。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7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