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产品经理的职业生涯展开,将其分为四个阶段详细阐述,包括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关注重点等,并总结出产品经理所需的五个核心能力,旨在为产品经理们提供成长和发展的参考。
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渴望取得良好的成绩,而清晰的职业目标是实现这一愿望的首要因素。本文作者把产品经理的职业生涯细致地划分为四个阶段,深入剖析每个阶段的特点,同时概括出产品经理需要具备的五个核心能力,在此与大家共同分享。回想2013年刚踏入职场的时候,“用户体验”是大家经常提及的词汇,当时人们更多关注产品的细节,像按钮的布局、颜色的选择、页面之间的跳转方式等。但现在看来,这些不过是产品经理众多能力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愈发觉得产品经理是一个对综合能力要求极高的职业。就如同武侠小说里的武功一样,存在多个层级,每个层级对应着不同的能力,需要不断突破自我,逐步提升。如今,不少产品经理在日常工作中,仍然只是做着单纯画原型、写需求的工作。领导提出增加或修改某个功能后,就开始着手画原型、写文档,完成确定后交给技术开发上线。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执行任务,就像一个原型文档工具。虽然这样的工作相对轻松,没有太多压力,但这仅仅是产品经理工作的初级阶段。在当下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各类产品基本都已存在,功能模块也都大同小异。研究几个类似的产品就能有思路,找个应届生锻炼一两周也能做得不错,所以这种工作的可替代性极强。任何可替代性强的岗位或者职业都是危险的。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及时提升自己,就会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等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往往已经太晚了。产品经理在不同的阶段,所从事的工作和关注的重点是有区别的。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目前处于哪个阶段,下一个阶段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实现自身的升级。回顾自己多年的产品经理生涯,大致可以体现出产品经理工作过程中的几个典型阶段。首先是产品入门阶段。这个阶段是从一个对互联网领域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开始涉足产品相关的职业,尤其是跨行业进入的人员。入门需要一个过程,不是简单看几篇文章、上几堂课就能理解的,关键在于日常的实践,在实践中慢慢体会。作者记得在360的时候,从事产品经理岗位的应届毕业生,都要到运营中心待上三个月,处理各个产品线的用户反馈,通过这种方式接触用户,了解用户对产品的想法,培养产品感觉。在这个阶段,要做的事情繁多且杂乱,可能很多都是类似复制粘贴的体力活,这会让人感觉离真正做产品很遥远,从而产生抵触情绪。但从长远来看,这些都是打基础必须经历的过程,每一步都有它的意义。在这个阶段需要做到三点。一是多做,不管事情是否与产品相关,都要尽量多接触、多了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些事情光看是学不到东西的,只有真正做完才能豁然开朗。二是多问,通常这个阶段会有经验丰富的人带领,一定要利用好这个资源,不要因为面子而羞于提问,问问题是快速成长的途径之一,能够把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三是提前准备,如果以后要做产品,要提前学会一些基础的产品经理工具,例如Axure、思维导图等,等到需要做产品的时候再临时学习就来不及了。接着是初级产品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始真正接触和从事产品相关的工作,但其实仍然处于学习和尝试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基础积累,终于可以开始展示自己的能力了,例如设计一些小的功能模块,尝试画原型、写文档。当然,一开始画的原型和写的文档会存在很多漏洞和逻辑问题,可能根本不会被采用,这是正常的,不要灰心,万事开头难,经历几次就会越来越熟练。除了产品设计之外,有些人还会做一些与产品相关的杂活。比如作者当时还负责产品的上线发版,如果是小公司或者小项目,还会兼任一些运营工作。这个阶段最关键的是转变思路,培养产品思维。要更多地聚焦功能设计的细节、逻辑性和用户体验,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设计产品,熟练运用原型、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工具,提高原型文档的逻辑性,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同时,这个阶段还需要向技术人员宣讲需求,所以表达能力很重要,不过多练习几次就可以提高。业余时间可以多研究同类产品的设计和用户体验,也可以逛逛一些设计网站,像国内的花瓣网、国外的Drrible网,提升自己的审美。然后是中级产品阶段。当画过上千个原型页面,写了几万字的需求文档后,如果领导交给一个功能任务,第二天就能拿出逻辑严密、用户体验良好、界面美观的产品原型和文档;当一个功能刚提出时,就能立刻想到页面的样子、按钮的布局等,那么就意味着需要再次升级了。用户体验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产品的一个环节,有时候我们会过度关注用户体验,陷入界面细节无法自拔。在这个阶段,需要跳出界面细节,看到更高层次的东西,在埋头工作的同时也要抬头看路。这个阶段需要明白每个产品功能背后的目的,预期这个功能能带来什么,上线后能够通过数据分析等手段验证最终效果并进行假设,不断迭代优化产品方案,而不是做完一个功能就置之不理,接着做下一个功能。最后是高级产品阶段。产品经理的进阶是一个视野不断拓宽的过程,关注的角度从界面细节逐渐扩展到产品功能,再到整个产品。除了产品本身,还需要管理和协调各部门的资源,此时要对一个团队负责。要从整个公司的战略出发,思考产品未来的方向,明确目前产品遇到的问题,确定优先解决哪个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选择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方案,还要考虑功能上线后运营或其他部门需要做哪些联动支持等,这些都需要由产品经理来决定。这个阶段对产品经理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发现并解决产品问题,除了懂产品,还需要懂运营。产品只是提供了一个功能框架和解决方法,用户是否会使用,还需要运营让这个功能真正发挥作用。同时,还要考虑产品的商业化变现,在为用户提供价值的同时获取收入。此外,要时刻关注竞品的动向,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在如今流量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何设计整个产品的增长体系,也是对每个产品经理的考验。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无论是初级、中级还是高级产品经理,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仅供大家思考,也欢迎大家交流。一是行业深度。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多种多样,虽然都叫产品经理,但产品方向也分为社交、电商、金融等多种类型。在一个行业停留的时间越长,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就越深刻,而对行业的理解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所以,最好不要频繁更换行业,换工作时尽量选择同一行业或者类似行业,因为每更换一次行业就相当于从零开始积累,时间成本和学习成本都很高,竞争力也会大大削弱。当然,有时间也可以关注其他行业的动态,拓宽视野。二是问题发现能力。一方面要能够发现用户的问题,任何产品的诞生都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例如滴滴解决了打车难的问题,外卖解决了年轻人懒得做饭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做个有心人,不断锻炼思维,发现用户的痛点并设法解决。另一方面是发现产品的问题,任何产品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来自用户投诉吐槽的,有来自数据统计的,但在众多问题中,致命的问题往往只有几个。如何发现产品的致命问题并解决,这不是短时间能够学会的,需要经验的积累。如果没有做过很多产品,可以多看看失败产品的经验,通过换位思考来训练自己,如果自己是那家公司的老板,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三是问题解决能力。发现问题之后,如何解决问题是关键。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不同,市场上很多产品因为对需求理解不到位,将个别用户的需求当成整体用户的需求,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解决伪需求,最终导致产品失败。另外,有句话叫“杀鸡焉用牛刀”,解决一个问题采用什么方法、投入多少成本、产生多少效果,都需要权衡计算。而且解决问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品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个功能可能会采取不同的策略,能够在产品的不同阶段及时调整策略,也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四是关注了解运营。这里的关注了解运营不是指了解公司的运营人员,而是指整个产品如何通过运营发展壮大。近年来,越来越能感受到运营的重要性。一个产品功能推出后,竞争对手可能加班加点一两周就能实现,如果单纯依靠产品功能竞争,没有任何竞争力,特别是对于现在大部分的内容型产品,内容更是重中之重。运营和产品是相辅相成的,就像开一家奶茶店,产品好比装修,把店铺设计得美观,让顾客购买体验良好,而运营则是通过各种手段吸引顾客,并让顾客多次消费。关注了解运营不是要成为专业的运营人员,而是通过运营加深对产品发展的理解,提升自己的高度和视角。五是看得更远想的更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vision”,也就是远见和视野。通常一家公司的天花板取决于CEO的视野大小,这是很多公司CEO需要具备的能力,能够看得更远,看清未来5 - 10年的发展,看清产品的未来方向。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产品,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但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是真正考验创始人vision能力的地方。看得更远没有捷径,人与人的智力差距不大,为什么别人能看得更远呢?唯有多思考,多接触新鲜事物,多和比自己厉害的人交流。虽然我们大多数人还没有达到成为公司高管或者创始人的阶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提前思考。当思考如果自己是公司的CEO会如何带领公司发展时,视野就不会局限于一些细节问题,而是能够从整体看待问题。包括每天看新闻时,会看到很多产品融资甚至倒闭的新闻,这些都是很好的思考素材。当然,还有一些其他能力,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多练习几次后,大部分人都能掌握。以上就是作者对产品经理核心能力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多多交流,共同进步,一起加油。
本文详细阐述了产品经理职业生涯的四个阶段,包括入门、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的工作内容、重点及能力要求,同时总结了产品经理的五个核心竞争力,如行业深度、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对运营的关注以及长远的视野等,为产品经理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提供了全面的指导与思考方向。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7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