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球票房突破100亿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破百亿电影后,2月13日下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举行“跟着哪吒游四川——打造四川古蜀神话旅游线路”主题座谈会的情况。会上文旅、电影等多领域学者围绕四川神话资源、打造神话主题旅游线路等话题建言献策,还介绍了哪吒文化在巴蜀的相关情况以及影片中哪吒形象与巴蜀文化的关联,最后提到四川如何借助哪吒IP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2月13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全球票房(包含预售以及海外票房)成功突破100亿,这一成绩使得它成为了中国影史上首部票房破100亿的电影。“哪吒”这个形象瞬间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而“跟着哪吒去旅行”也极有可能成为下一波文旅的流行趋势。就在2月13日的下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跟着哪吒游四川——打造四川古蜀神话旅游线路”的座谈会。来自文旅、电影、历史、神话传说等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们齐聚一堂,他们围绕着四川丰富的神话资源以及如何打造神话主题的旅游线路等话题纷纷建言献策,目的就是为了助力四川文旅产业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这是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海报,图片来源片方。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副研究员邢飞指出,哪吒文化在巴蜀神话传说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源。从最早在佛经里记载的哪吒,到后来在明清时期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等著作中记载的哪吒,其间有着不小的变化。而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哪吒形象,和明清小说中的哪吒形象又存在差异,这部电影对英雄成长的故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写,融入了当下时代的叙事逻辑,从而唤起观众更为深刻的共鸣。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副研究员苏东来提到,哪吒文化在巴蜀地区的流传有两大背景。其一是与明清时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来自各省的移民将他们家乡的哪吒文化带到了四川,重新塑造并且兴盛了自宋元以来四川的哪吒文化格局;其二是本土化的哪吒文化,这是隋唐以来儒释道融合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最早关于哪吒的记载是来自佛经,当时他是佛法中的保护神,在后续的演变过程中,哪吒成为道教文化中的人物,他和父母、兄弟之间的情感故事又融入了儒家思想,在儒释道三重文化思想的融合之下,才形成了我们如今所熟知的哪吒形象。
在影片当中,小哪吒敢爱敢恨,关心自己的父母和朋友,还充满幽默风趣,并且拥有打破规则的勇气,很多人都能在他的身上找到共鸣。谈到影片里“哪吒”身上所体现出的川人气质时,苏东来也认为:“四川作为‘天府之国’,在优渥富庶的生活条件下,孕育出了四川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基因。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实际上也是深深扎根于这样的创新精神传统,才成就了这样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李军表示:“四川拥有丰富的哪吒文化资源,像金光洞、哪吒洞、南广古镇等,这些地方都和哪吒传说紧密相关,它们不仅是神话传说的载体,也是游客体验哪吒文化的重要场景。此外,三星堆面具人、川西北高原土拨鼠、火锅等地方元素,也为《哪吒之魔童闹海》提供了丰富的创意素材。”他还指出,想要承接住电影所带来的巨大流量,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旅游景点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品质,创新旅游业态,从而吸引年轻游客。另外,像剧本杀、二次元体验等文化创意产品也可以考虑推出,以此来擦亮哪吒文旅品牌。借助哪吒IP的影响力,四川还能够打造哪吒数字人,进一步推荐四川的动漫产业和神话主题旅游线路,讲好四川故事,推动四川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破百亿后,四川积极探索借助哪吒文化发展文旅产业。学者们在座谈会上从哪吒文化资源、哪吒形象演变、巴蜀哪吒文化背景等多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完善旅游设施、推出文创产品、打造数字人等多种举措,旨在利用哪吒IP推动四川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6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