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教育空间发展:主动学习视野中的历史、思想与未来,教育空间:从历史演变到未来向度的深度剖析

本文围绕教育空间展开讨论,从探讨教育空间的意义出发,在主动学习视角下深入分析其历史演变过程,并且探究教育空间演变的思想基础与未来向度,对教育空间相关的多个重要方面进行全面解读。

为何当今要探讨教育空间问题?在主动学习视角下,教育空间有过哪些历史演变?其演变的思想根基与未来走向又是什么?针对这三个问题,笔者展开了如下剖析。

追溯教育空间发展:主动学习视野中的历史、思想与未来,教育空间:从历史演变到未来向度的深度剖析

探讨教育空间的意义

思考这个问题,需从学习观的变迁入手。从历史发展来看,学习观的转变大致历经三个阶段。最初的学习观为“学习即获得”,受其影响,教育空间就是一个为学生获取已有知识和技能提供便利的场所,例如报告厅式的教育空间就是基于这种学习观而设立的。进入20世纪后,传统的静听式学习观和学习方式不断遭到质疑和批判,“学习即参与”的观念逐渐流行起来,人们开始青睐一些新型的学习方式,像是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问题式学习或者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与之相应,教育空间的可参与性、可互动性以及可建构性成为了新的标准。近几十年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学习即知识创造”的观念日益受到重视,教育空间如何为学生创造知识提供可能和条件成为新的思考方向。同时,非正式教育空间的价值被重新发掘,并且人们对学校教育功能的期望越来越多,期望学生能在学校实现全面发展。于是,如何重构学校空间就成了现代学校治理中的一项新任务。如今,许多学校打造了舞蹈房、体操房、电脑房、试验室等不同功能的空间,还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开发走廊、过道、校园角落等非正式育人空间的功能,这些都是新型学习观的体现。

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显示,空间不仅承载着学习观,还潜在地影响着人们学习观的形成以及学习方式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空间是学习观的物化和外在表现。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科学技术研究以及人机交互等领域的学者,一直在追踪研究物理世界与人类活动、思想和语言之间的联系,这些研究都证明了空间、工具、活动和学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潜在关系。例如,在一个课桌椅布置如同报告厅的空间里,人们会觉得这是一个适合学习者安静听讲的地方;而在一个由圆桌组成的空间里,人们会感觉那是一个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的地方。

主动学习视角下教育空间的历史演变

总体而言,教育空间的历史变迁都朝着一个主导价值发展,那就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不过,这一观念的转变及其在现实中的实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第一阶段是讲座式教育空间的原型形成与演变期。公元前6世纪 - 公元5世纪,是教育空间原型形态的发展期,这一时期的教育空间主要呈现为类报告厅式或类剧院式。古罗马时期,罗马人对这种报告厅式的空间进行了功能上的类迁移,并将其称为“教堂”,教堂主要供大量观众听主教讲解教义。这种教育空间的盛行与当时印刷术尚未出现有关。由于没有印刷术,知识主要掌握在主教和贵族手中,人们为了获取知识,只能通过听讲的方式。在教学空间中,教与学的行为方式通常是讲与听的关系,教学空间中人的主动参与意识还没有被纳入考量范围。

公元11世纪 - 19世纪,讲座式教学空间进一步发展并盛行。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七世要求所有神职人员都要接受教育,这是欧洲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教育的出现。1450年前后,德国的谷腾堡受中国活字印刷的影响,用合金制成了拼音文字的活字,使书本或阅读材料更容易获取,读写才逐渐成为教育方式之一,但讲座形态式的课堂教学空间形态一直延续到19世纪。

第二阶段是实验室作为主动学习场所的时期。人们发现静听记录式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很难掌握学习内容。19世纪实验室的出现弥补了课堂静听学习的不足。20世纪80年代,实验室作为教育空间开始在更多领域被使用,形式也更加多样化。逐渐地,讲座 + 实验室组合式的教学方式开始流行,科学、音乐、绘画、医学、英语等学科教学更倾向于采用这种教学形式。同一时期,美国学者理查德·哈克等人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学生在被动授课环境中学习时,对概念知识的掌握较差,这更是推动了实验教学的盛行。

其实,20世纪初一些中小学校的空间已经开始呈现多样化的迹象。受杜威“学校即社会”观念的影响,一些学校当时设有体育馆、健身房、游戏室、音乐教室、美术工作室、手工车间、各科实验室、厨房、俱乐部等。

第三阶段是探索讲授式教学中的主动学习。20世纪80年代,拉斐尔·利陶尔通过在线系统收集教学信息,研究学生如何在讲授式教学空间中进行主动学习。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学者发现,讲授式教学并非毫无价值,只要转变其中的学习方式,开展一些同伴学习或合作学习,也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于是,合作学习开始流行。后来,人们又发现,有些学习必须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比如学习建筑就需要到工地,学习烹饪就需要到厨房。德国包豪斯学校是这方面的代表,它以建筑实践教学而闻名,学生甚至可以在建筑工地上以工作替代学习,因为“工作即学习”。

第四阶段是虚拟与现实交互型教育空间的到来。这是近二三十年出现的新现象,这种教育空间已经成为当前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也将是学校教育空间的未来方向。

总体上,教育空间演变的总体特征表现为从“非结构化空间”转向“结构化教育空间”,再转向与社会空间的融通,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相融通,不断突破传统教育空间的边界。

主动学习视角下

教育空间演变的思想基础与未来向度

从思想基础来看,教育空间的转变与人们对知识观、学习观、教育观以及科学主义时代教育观的反思和重构有关。例如,当人们认为知识外在于个体,是人类积累的经验时,学习就是理解和记忆人类已有的知识,教育就是传递人类知识,那么,教育空间只需有助于知识的传递和记忆即可。当人们认为知识是人类积累的经验,但它不能独立于主体,主体掌握知识必须经过自身的知识转化与建构时,学习就不仅仅是理解和记忆,还是主体的主动建构,此时,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在做中思、思中学;教育空间就需要提供有助于学习者“做”(如实验、讨论、研讨、调查等)的可能性。因此,当我们构建教育空间时,需要反思自己所持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育观是什么。只有从根本上转变这些思想观念,教育空间作为工具或物质载体才会真正有灵魂。

就未来向度而言,可以用“空间魔方”和空间色谱图作为教育空间的未来隐喻。一是“空间魔方”,它由三个维度构成:第一个维度是教育空间的主体维度,即个人、学校和第三方都可以是教育空间的提供者,不局限于功能特定的场所,如学校;第二个维度是正式与非正式空间,表明这两类空间都蕴含着教育功能,需要从这个维度开发其育人功能;第三个维度是空间的存在形态有物理空间、虚拟空间和两者的混合空间。三个维度可以根据教育目的或任务进行任意组合,如学校 - 正式 - 物理空间;个人 - 正式 - 物理空间;他人提供 - 非正式 - 虚拟空间……无论哪种形态的教育空间,只要有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都是合适的。

二是空间色谱图与相应的教学观。它表示未来学校空间将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融合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来选择教育空间,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学习目的决定了教育空间的适切性。如果需要非结构化的教育空间(比如公园风景点、体育馆、咖啡馆等)来辅助主动学习,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启发式、反馈式或沙龙式,此时,家、游泳池、校园或社区图书馆都可以成为这类学习的空间。如果强调静听式或结构化式的学习空间,那么报告厅、传统教室都是不错的教育空间。

总之,未来教育空间的重构与运用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目标与功能决定了其空间的功能合理性。未来学习方式必须多种多样,教育空间重组也需要在这些要素关系的多样化组合中进行恰当选择。

本文全面地阐述了教育空间相关的重要问题,从探讨教育空间意义入手,详细分析了其在主动学习视角下的历史演变,包括从讲座式教育空间到虚拟与现实交互型教育空间的各个阶段,又深入探究了其演变的思想基础与未来向度,指出未来教育空间的构建与运用是多种要素综合考量的结果,对教育空间的研究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6163.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2月14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1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