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兴起为老人撰写回忆录服务:背后的情感与价值,上海:为老人撰写回忆录,满足精神需求

在上海兴起的为老人撰写“人生回忆录”这一新兴服务。提到多部门联合印发相关行动方案,推动为老人撰写回忆录等志愿服务活动。这种服务的诞生反映了老人的情感需求,不只是想要回忆录,更在乎分享故事的过程。同时还介绍了小蓝花市民中心在这方面的探索,以及老年大学反映出的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行动方案》对此的规划,还有一些街镇在满足老人阅读等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探索等内容。

当岁月渐长,人步入老年,该以何种方式去回味往昔岁月、追溯曾经的过往呢?

在上海这座繁华都市,一项为老人撰写“人生回忆录”的新兴服务正静悄悄地发展起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以“为老人撰写回忆录”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就能看到网友们热情地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那些身份各异的写作者们,利用自己的零碎空闲时间,去聆听长者们的故事,仿佛进行了一场穿越之旅,进入陌生人的人生长河之中。

不久前,多个部门联合印发了《上海市“乐龄乐读、乐学乐为”老年阅读行动方案》。在这个方案里明确指出,要组织热心公益的志愿者以及志愿服务组织前往本市的养老机构和社区,广泛地开展诸如“为老人读书”以及为老人撰写“人生回忆录”之类的志愿服务活动。

这一新兴事物的出现,实际上反映出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需求。老人们找别人代写回忆录,他们所期望得到的并非仅仅是一本记录人生故事的册子,而是“讲述故事”这一过程本身。在与人分享记忆的这个过程里,老人们还能够收获精神上的关怀与情感上的陪伴。

那么,为老人撰写“人生回忆录”的时候,怎样才能挖掘出“商业交易”之外的价值呢?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项目负责人张霞,同时也是小蓝花市民中心的主理人,她这样看待这个问题:“不要让老人觉得,只有付钱才会有人听他们讲故事。”小蓝花市民中心所在的长宁区江苏路街道,是上海老龄人口密度极高的街镇之一,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占辖域户籍人口总数接近四成。在这里,由于志愿者的参与,人生回忆录有了全新的撰写方式。

在轻松自在、大家都坦诚相待的分享会上,老人们一个接一个地回顾家庭生活中的幸福瞬间、人生的转折点,把自己的个人故事和他人的经历相互交融、产生共鸣,从“他人的视角”来梳理自己的人生历程。这就是长宁区民政局和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合作开展的“精彩人生故事”课程。在和年龄相近的陌生人分享故事的过程中,老人们对“精彩人生”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张霞表示:“当下的养老服务已经不再仅仅是满足物质层面的单一需求了,还需要积极地去回应老年人在精神层面的需求。”《行动方案》提到了要优化老年人的阅读环境。为此,她特意在中心内布置了适合老年人使用的阅读机。在这个开放式的文化空间里,还摆放了适合两个人相对而坐下棋的座椅,这是为了解决老人们难以找到下棋场所的实际难题。

不仅仅是为老人撰写“人生回忆录”这一项服务,那些一位难求的老年大学也反映出了当下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行动方案》明确规定,从今年开始,各个区每年至少要组织一场老年阅读主题活动,培育新增两支老年阅读团队以及两个老年阅读志愿服务品牌;各个街镇要利用现有的养老服务设施或者老年学校,每年至少新设立一处老年阅读场所,并且设置“乐龄书架”,配备老年阅读书籍和报纸。争取到2027年,本市累计出版不少于30种老年选题的出版物。

考虑到中心城区的空间资源比较有限,《行动方案》结合调研情况提出了不少可行的建议。例如,提倡有条件的社区长者食堂、“数字伙伴计划·微站点”等经营单位和公共设施,采用错峰、错时的方式为老年读者提供阅读交流的空间。

上海的部分街镇已经开始进行类似的探索了。在梧桐树影掩映下的徐汇区武康社区食堂,经过改造升级之后,开辟出了一块供居民休息、阅读的“读书角”。这个社区食堂不仅仅能够满足大家吃一顿饭的需求,还成为了老年书友们交流谈心的“社交场所”。

本文总结了上海为老人撰写回忆录这一新兴服务的兴起,这背后反映出老人的情感需求。同时还介绍了在满足老人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多种探索,包括小蓝花市民中心的尝试、《行动方案》对老年阅读等精神文化需求的规划,以及部分街镇在满足老人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实践等内容。这体现出上海在养老服务中对老人精神需求重视的积极趋势。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5691.html

(0)
WonderfulWonderful
上一篇 2025年2月13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1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