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无人机航母背后:民船参军的利弊与前景,伊朗无人机航母交付,再看民船参军的那些事儿

伊朗“沙希德·巴盖里”号无人机航母交付这一事件展开,探讨民船参军这一现象在世界海军史上的诸多表现,分析其优势与代价,并对民船参军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通过列举多个历史上著名的民船参军案例,如二战中的相关事例等,深入剖析这一军事与民用结合现象的各个方面。

近期,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海军舰队迎来了一个新成员——由伊朗自主改装的“沙希德·巴盖里”号无人机航母。这艘航母是以韩国建造的满载排水量约4万吨的“佩拉林”号集装箱船为蓝本,经过一系列的改造工程,如加装飞行甲板、对船体与船楼进行改造后才得以发展成型的。实际上,在世界海军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将大吨位民船改造成作战舰只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么,这种“民船参军”的做法究竟有着怎样的优势?又会带来哪些代价呢?

伊朗无人机航母背后:民船参军的利弊与前景,伊朗无人机航母交付,再看民船参军的那些事儿

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像“百眼巨人”号就是由“卡吉士”号邮轮改造而来的。

到了二战中后期,处于劣势的轴心国也纷纷走上了以民船为基础改造航母的道路。例如,日本以两艘大型高速客轮为根基,成功改造出标准排水量达2.6万吨的“飞鹰”号和“隼鹰”号航母。意大利也在1941年和1942年分别将“罗马”号客轮和“奥古斯都”号客轮着手改造为航母,然而不幸的是,在这两艘航母还未完工时,1943年9月推翻墨索里尼统治的意大利政府就向盟军投降了。

不过,要是说起二战时期“民船参军”最为出名的例子,那就非“自由轮”与“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莫属了。“自由轮”是美国参照英国汤普森型货轮发展起来的万吨级货轮,根据不同的用途,它可以被划分为人员运输船、坦克运输船、油船、运兵船和飞机运输船等多种分支型号。这种货轮满载排水量为14474吨,能够满载9300 - 10500吨货物,它就像是一座海上的桥梁,成为跨越北大西洋,把各类武器装备、弹药以及人员从美国运往英国和苏联的重要运输工具。

尽管“自由轮”的最高航速仅仅只有11.5节,但是凭借着庞大的数量以及令人惊叹的生产速度,它成为了盟军在欧洲战场获胜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生产速度最快的“罗伯特皮尔里”号从铺设龙骨到下水仅仅用了4天15小时零29秒,即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也称得上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从1941年到1945年,全美国18个船坞总共打造出了2751艘“自由轮”。二战结束之后,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自由轮”又回归到民船的身份,它们拆除了各类舰炮和机枪,被大量出售给其他国家,有些甚至一直到2000年之后还在海上航行呢。

相较于“自由轮”,护航航母的改装幅度要大得多,而且过程也更加复杂。1940年大西洋海战爆发之后,为了给货轮护航,英国向美国求购可以利用民船改装的轻型护航航母。于是,美国以C3 - S - A1型货轮为基础,改装出了44艘“博格”级轻型护航航母,其中有24艘租借给了英国使用。此外,美国还利用排水量更大的T - 2型标准油船,改装出了满载排水量超过2万吨的“桑加蒙”级护航航母。而在众多改装的护航航母中,以“自由轮”为基础改装的50艘“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是最为成功且建造数量最多的。这些满载排水量仅为1万至2万吨的轻型护航航母,虽然在载机数量、装甲防护以及自卫火力等方面无法与4万吨级的舰队航母相提并论,但是它们为欧洲战场以及太平洋战场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伊朗无人机航母背后:民船参军的利弊与前景,伊朗无人机航母交付,再看民船参军的那些事儿

经过改造的“大西洋运送者”号,搭载了多架“海鹞”垂直起降战机和直升机。“民船参军”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让军队获得额外的作战力量以及物资支持。

就拿阿根廷空军在5月25日“国庆日”对英国皇家海军特混舰队发动的突袭来说,当时阿根廷空军“超军旗”攻击机发射的2枚“飞鱼”空舰导弹在受到大量金属箔条干扰后,重新锁定了雷达反射特征最强的“大西洋运送者”号,并命中其左舷。“大西洋运送者”号被导弹击中后发生了剧烈的爆炸,瞬间燃起大火,最终在苦苦挣扎了三天之后,带着未能及时起飞的8架直升机以及包括船长在内的9名遇难人员,永远地沉入了冰冷的大西洋。

实际上,“大西洋运送者”号的悲剧恰恰揭示了民船在面对反舰导弹这类高毁伤性制导武器时的脆弱性。民船在船体结构布局以及水密舱设计方面,原本就没有考虑到遭受导弹击中时的抗毁伤能力,它们不具备任何装甲防护,同时损管设施也远不如军舰完备。所以,一旦被击中,像“大西洋运送者”号这样的大吨位民船就很难逃脱葬身海底的命运。

未来民船改装军舰的发展前景

伊朗“沙希德·巴盖里”号无人机航母的原型——“佩拉林”号与“大西洋运送者”号都属于以运输大量集装箱为主的滚装通用货轮。只不过“沙希德·巴盖里”号的改装幅度更大,像航母应具备的起飞甲板、降落甲板、升降机等等设施都一应俱全,甚至还安装了拦阻索。不过,“沙希德·巴盖里”号无人机航母并不能算是民船改装军舰的成功范例,稍微了解现代航母设计的人都能发现它存在诸多非常明显的致命缺陷,例如:斜角甲板下方没有船体外飘支撑,这就使得其强度存在很大的隐患;原有货轮巨大的船楼依然保留,这样会形成较大的迎面紊流,不利于舰载机起飞;用于降落的斜角甲板与船楼距离过近,这无疑增加了舰载机降落时发生事故的概率等等。对于造船工业并不十分发达的伊朗来说,“沙希德·巴盖里”号无人机航母这种略显“手工耿式”粗糙风格的改装设计,或许真的已经是其工业实力的极限了。

事实上,对于未来民船军用的发展趋势而言,一方面在初始设计时要考虑到运输重型装备以及人员、物资的需求,承担起后勤保障等任务。从民船自身的设计来看,在当今各类先进反舰武器面前,其生存能力确实令人担忧,已经不太适合再改装为作战舰只了。另一方面,某些军用后勤保障舰只在设计和建造环节可以更多地借鉴民船设计,以便进一步降低成本。

文章从伊朗“沙希德·巴盖里”号无人机航母交付引出民船参军话题,回顾历史上如二战期间的民船参军实例,包括“百眼巨人”号、日本的航母改造、“自由轮”和护航航母等。阐述了民船参军的优势是短时间低成本获取作战力量与物资支持,代价是面对现代武器的脆弱性。最后分析了未来民船军用的发展趋势,一是在初始设计考虑后勤保障任务,二是后勤保障舰借鉴民船设计降成本。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5502.html

(0)
东海凝丝东海凝丝
上一篇 2025年2月13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1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