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非遗版”春节中,年轻人展现出了不一样的过年态度和方式,他们将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从年夜饭的新过法到对团圆叙事的重构,从用新方式记录过年到引入新的家庭娱乐方式等,体现出年轻人正从春节的“体验者”变为“主理人”。同时还提到春节作为非遗需要活态传承,以及年轻人在文化创造中对民族精神密码的体认等内容。
年轻人不再爱过年了吗?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可不一般,是充满“非遗”韵味的春节,它给出的答案与人们的固有认知大相径庭。
在这个春节里,我和朋友之间的拜年方式很是新潮。我给朋友发的是经过精心制作的延时摄影烟花“大片”,还搭配上了定制的拜年表情包,而朋友给我的“回礼”也相当有趣,是他家孩子抱着猫的拜年视频,视频里猫窝上贴着迷你版春联,春联的内容是人工智能生成的,字却是亲手写的。
春节啊,那可是传承了千百年的传统佳节,每个时代都赋予了它不同的生活色彩。现在的年轻人正在把传统节日那种满满的仪式感和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完美融合起来,过着一种既“老”又“新”的年。
就拿年夜饭来说吧,年夜饭可是过年的重头戏。它的仪式感那是传承多年的,团圆的含义一直都没有改变。不过年轻人却把它玩出了新花样。有一位网友分享说,以前的年夜饭都是姥姥一手操办,但是今年在她的提议下,全家人每人都做一道菜。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形式改变,却产生了新的意义。全家人齐心协力来张罗这一桌好菜,那其乐融融的氛围变得更加浓厚了。每个人都忙起来,过年那种热热闹闹的感觉就有了,大家的成就感也更强了。特别是老人不用像以前那样辛苦,而“孝亲”这个在中国人心中沉甸甸的话题,也在这桌年夜饭里得到了体现。
有人说啊,年味是靠人操持出来的,年味变淡了,就是因为操持的人少了。从这个角度看,年轻人的文化基因已经觉醒了,他们已经从过年的“体验者”逐渐转变为“主理人”了。
年轻人主导着“分段式过年”,既回家团聚,又带着亲友出去游玩,重新构建了团圆的意义;拿出运动相机,用视频的形式记录一家人过年的场景,这就重新定义了“全家福”;把年轻人爱玩的桌游带到家庭聚会里,带着全家人来一次像公司团建一样的活动。他们既尊重传统,又创新方法,让年味变得更加醇厚、新鲜。
其实呢,春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就像一条汹涌澎湃的河流。它所蕴含的团圆、迎新和祈福这些文化内涵,就如同河流深处静静流淌的水;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过年变得多种多样,就像河流中飞溅的浪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遗产,它可不是那种静态的文化符号,而是融入生活、扎根民间的文化实践。所以啊,要想保护好春节这项非遗,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进行活态传承,让春节融入日常生活,形成自己的“造血”机制,在文化生态体系里健康地发展。
现在的年轻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新年来了个“大变身”,给它披上了充满现代感的“赛博”外衣。但这样做不但没有背离传统,反而会让传承千年的文化脉络重新焕发出活力。
这个春节,从中国神话故事里衍生出来的“三岁小儿”形象,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里大放异彩,这部电影高开高走,不断刷新影史纪录。创作者和观众一起对经典进行了重新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既能看到文化的传承,又能看到时代精神,还能看到个人的境遇。在这场视觉盛宴中,人们获得了审美享受,得到了情感上的抚慰,也完成了一次文化认同。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到《黑神话:悟空》的横空出世,从“诗词热”的兴起再到“文博热”的升温,人们越来越多地看到那些古老的文化元素正在变成新生的文化力量。人们在一个个充满时代气息的文化创造和文化场景中,不经意间就与民族精神密码相遇了;在认识到文化主体性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作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新年长精神!”每到过年的时候,很多老一辈都会向年轻人送上这样的祝福。年复一年,生命不息。在时代的舞台上,年轻人既是奋斗者也是书写者,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书写着还没有结束、充满无限可能的“中国式浪漫”。
文章通过讲述年轻人在“非遗版”春节中的种种表现,如创新年夜饭形式、主导新型过年方式等,体现年轻人在春节传承中的积极作用,即从“体验者”变为“主理人”。同时指出春节作为非遗需活态传承,还列举了一些文化作品中的文化传承现象,说明古老文化正在新生,年轻人在其中增强文化认同并书写“中国式浪漫”。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5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