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蛇年首个工作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推进会对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行部署。江苏各地的“新春第一会”也都将科技创新作为重要内容,如徐州的省实验室揭牌、南通关注科创人才、盐城聚焦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等。科技周刊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报道各地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举措与成果。
乙巳蛇年开始后的首个工作日,江苏省委和省政府就积极行动起来,召开了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推进会,并且针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一重要任务做出了专门的部署安排。值得注意的是,在江苏省各个地方举办的“新春第一会”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词屡屡被提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就拿徐州来说吧,徐州在会上有一个大动作,那就是对省实验室云龙湖实验室进行揭牌。在江苏徐州市区卧牛山地下100多米的深处,存在着一个在全球深地工程领域规模最大的地下实验室——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简称为“云龙湖实验室”)。2月5日,在徐州“干字当头、狠抓落实”新春动员会的观摩现场,“云龙湖实验室”江苏省实验室正式揭牌。这个云龙湖实验室可是江苏省批复建设的第四家省实验室呢,它是徐州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更是加快徐州科创圈建设以及打造区域科创中心道路上的一个关键的里程碑。
早在2023年9月的时候,科技周刊的记者就曾经到即将竣工的云龙湖实验室进行探访。这个实验室有着世界上体量最大的地下实验空间,它原本是人防洞,经过改造后变成了科学实验平台。其1期工程包含深地装备、数字深地、深地开发和深地环生4个综合科研平台以及7个子实验平台,未来它将能够满足我国深地能源资源高效开采和深地空间安全开发利用等重大需求。
近期,云龙湖实验室积极地拓展自己的“社交圈”,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众多机构开展了紧密的研发合作,还和中国铁建、中煤集团等行业内的头部企业共同建立联合创新中心。它借助期刊《深地科学》的影响力来吸引人才,并且实验室的研究项目能够及时对标国际前沿热点,让科学研究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从而为徐州乃至整个江苏省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而有力的支撑。
再看看南通,南通在2月5日召开了全市新型工业化暨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大会,会上提出要实施包括科创人才引领等在内的“十大行动”。其实,南通在今年年初就已经开始吹响科创人才的集结号了。在1月13日开幕的南通市两会上就提出,到2025年要加快引育科创人才的计划。按照计划,到2025年,南通要新增入选省级以上人才计划的人才不少于150人,还要新增9000名高技能人才。
南通引育科创人才是顺势而为的明智之举。去年11月8日,南通成立了南通市人才学会科创人才专业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围绕着招才引智这一目标,为南通引入更多的高端专业人才和科创项目,助力南通培育和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各类科技人才队伍。在南通市通州区,通过发布规模为2亿元人民币的“科创人才基金”,来投资那些处于初创期以及成长期的科技创新企业,而且投向初创期科技创新企业的资金规模比例原则上不低于基金规模的60%,借助资本的力量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通州区还正式发布了“人才创业保”,为南通地区的创业创新经营主体提供1年期、利率低至3.85%且单户不超过300万元的个人经营性贷款。
盐城也不甘落后,2月5日,盐城召开“新春第一会”时指出,在2024年,盐城将聚焦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首要动力。2024年,盐城市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深耕产业赛道、聚焦企业培育、重抓生态优化等方面下功夫,使得创新主体加速涌现。在位于盐城的江苏聚泰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各种各样的智能化生产设备都在高效地运转着,工人们也都有条不紊地完成着各项订单任务。该公司总经理赵圣铭介绍说,2025年,公司的裸眼3D项目已经正式交付给腾讯使用了,电控防窥屏目前也已经送样至华为笔记本事业部与吉利汽车研发部,预计到2025年6月份就能够实现全线量产交付。
2025年,盐城已经吹响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号角,印发了《盐城市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 - 2027年)》,在这个计划里明确了时间表、任务轴和路线图:到2027年,盐城全市的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将更加健全,科技与产业创新实力会显著提升,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要跻身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前10强;新增瞪羚企业200家、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3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5家;获批国家级创新平台3家以上、省级创新平台15家;建成国家产业(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达3家;规上工业企业要实现研发活动全覆盖,高新技术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5500亿元。
扬州在2月5日召开了作风建设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大会,提出要以更大的力度推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开年就是开工,首战当作决战!”自2024年以来,扬州市始终把科技创新当作第一动力,以更大的力度来建设产业科创名城。从首批市级科创载体的认定,到市域科创中心的建设,从专业机构的引进,再到扬州科技商学院的成立,扬州的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得红红火火,让人应接不暇。
2025年第一周,总投资50亿元的骏驰通高端柔性新材料等一批项目陆续开工,掀起了新一年项目建设的热潮。不管是三笑集团,还是扬州泰利特种装备有限公司,当走进它们的生产车间时,都能看到一排排智能机器人手臂不停地挥舞转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在这里深度融合的场景尽收眼底。截至目前,扬州已经招引了1027家科技型企业、备案了325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16家。2025年,扬州力争完成新招引1000家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3000家和3500家,促成产学研合作600项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20亿元。
连云港在2月6日召开了全市招商引资暨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连云港将依托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创新载体,加快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并且不断培育壮大这些产业。
近年来,连云港的海洋产业持续发力,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连云港)是我国化石能源领域唯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个项目的实施将会填补我国高参数大功率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的空白。目前,该装置已经进入到调试阶段,预计2025年能够全面建成,到时候它将为连云港石化基地等临港产业的发展提供能源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支持。
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成为了全省首家获得省科技厅每年单列专项支持的重大创新平台,去年8月,科技周刊记者到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海试基地探访停在那里的全球首艘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探究这个“移动海上实验室”到底有多么强大的功能。此外,连云港的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旅游等传统行业也正在逐渐转型,海工等各类新兴装备产业正在快速崛起。连云港将会不断推动海洋经济朝着新的方向发展,朝着绿色的方向发展,从而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镇江在2月6日召开了镇江市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暨创新引领产业强市大会。今年镇江的“新春第一会”增加了“全面深化改革攻坚”这个主题,提出要在产业科技创新等6个方面强化改革攻坚,从而进一步走好产业强市之路。
在过去的5年里,镇江紧紧围绕产业强市这一目标,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新的提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了70.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在全省位列第3位,并且连续4年在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处于40位左右。
2016年,被镇江的科技人才政策吸引,慧创医疗的汪待发教授独自一人背着双肩包来到镇江创业,经过与这座城市9年的“携手长跑”,慧创医疗已经成长为光学脑机接口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目前在细分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50%。到2024年底,慧创医疗获得了国家发改委脑机接口重大专项立项,成为江苏省唯一获得立项的企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镇江有着较好的工业基础和优越的区位条件,镇江要让创新成果为产业强基,创新平台为产业蓄势,创新人才为产业赋能,通过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的方式,凝心聚力谱写“镇江很有前途”的新篇章。
泰州在2月5日召开了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大抓经济、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工作推进会。会上提出要全面融入上海,从产业、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主动对接上海,从而更好地接轨上海、服务上海。
去年上半年,上海大都市圈总体规划启动编制,从“1+8”扩容为“1+13”,新增了泰州等5市。在泰州,接轨上海、服务上海、融入上海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热门词汇。就在泰州“新春第一会”的前两天,总投资50亿元的易行时代新能源摩托车制造及总部项目宣布开工建设。这个项目是由上海易行时代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项目全部建成投产达效后,预计能够形成年开票销售80亿元的规模。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作为复旦大学首批设立的地方研究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建成了20万人的泰州队列,保存了超过300万份生物样本和3PB的数据资源。泰州队列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性科技支撑平台,为中国在国际大型队列领域赢得了重要的话语权。
除了生物医药,泰州在海工船舶产业领域也将更加追求质量的提升,加强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708所等的对接联系,争取国家级、省级船舶海工专业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等布局。
围绕“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推进会提出了“六个更大力度”,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更大力度推进重大科创平台建设”,要求瞄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建设好基础科学中心,充分利用各类科研平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前沿技术,努力在重点产业领域成为全球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记者了解到,今年我省科技领域将加强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略科技力量聚合”“高新园区新质转型引领”“‘1820’基础研究策源”“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开放协同创新赋能”等六大行动,从而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突破和提升。
在这其中,多项行动都对重大科创平台建设进行了规划。例如,在战略科技力量聚合行动中,明确要强化国家和省实验室建设、推进全国和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平台矩阵,不断提升体系化创新能力,持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
在“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中,明确要深化“应用基础研究特区”建设、建好基础科学中心,对标国际领先水平,推动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能级跃升,通过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从而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夯实科学底座。
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中,强调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引导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平台,推动更多研发任务由企业提出,同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或重大创新平台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集中力量攻坚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
文章围绕江苏各地的“新春第一会”展开,详细阐述了徐州、南通、盐城、扬州、连云港、镇江、泰州等地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诸多举措,如实验室建设、科创人才引育、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等,同时还介绍了江苏省在科技领域即将开展的六个行动,旨在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江苏省在科技领域的综合实力。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4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