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在春节档取得成功的背后,是整个动画行业的合力支撑。文章阐述了影片在制作水准上的超高表现,众多动画公司和工作人员参与其中,还提到影片成功背后是动画制作产业链不断成熟的体现,包括新型制片模式、地方政府对动画产业的扶持等多方面因素,最后表明《哪吒2》的成功对中国动画产业有着重要意义,期望它是新起点而非天花板。
在今年春节档,宛如3岁就成为百亿影人的“哪吒”,在动画电影市场掀起了巨大波澜。《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一路高歌猛进,接连冲破诸多纪录,它成功登顶中国影史以及全球单一市场票房榜冠军,这一壮举打破了80亿元人民币票房俱乐部被好莱坞影片垄断的局面。
被广大网友赞誉为“国漫之光”的《哪吒2》,在动画制作水平上可谓是达到了一个新的“内卷”高度。全片总共2000多个镜头里,特效镜头的数量就达到了1900个。哪吒身上的皮肤绒毛、服饰刺绣等细节之处,即便放在4K特写镜头下也经得起考验;影片中的“洪流大战”画面中角色数量更是超过了2亿个,这些数字都足以彰显其制作的精良程度。
当电影结束,在片尾致谢环节出现了130多家中国动画公司的名字时,那是相当感人的一幕。对比上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60多个公司、超1600人的制作班底,此次参与《哪吒2》动画制作的工作人员超过了4000人。整个哪吒项目就像一个“奥运村”,来自全中国的动画人才满怀着执着与热爱奔赴成都参与制作。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敖丙出战之前,整个龙族扯下自己身上最坚硬的鳞片做成万鳞甲披在他身上,以护他周全。而在电影之外,正是整个动画行业的齐心协力、共同托举,才为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开辟出了一条协作、融合的崭新道路,这无疑是动画界真正意义上的“万鳞甲”。
《哪吒2》的成功,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国内动画电影产业的成功。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条不断发展成熟的动画制作产业链。正如导演饺子所说,这部影片所取得的斐然成绩,绝不是一时的灵感闪现,而是经过长时间系统化工业能力积累后的必然结果。
举例来说,在产业生态构建方面,影片创新地开启了“核心创意 + 技术中台 + 协作”这种新型制片模式。众多协作公司借助云端协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培育出了国产动画的产业生态链,并且产生了明显的产业外溢效应。在这130多家公司里,既有专注于特效、角色设计等内容制作的公司,也有负责发行渠道和提供技术支持的公司。这表明动画产业已经不再是以往那种单打独斗、“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而是集百家之长的全产业链整合模式。
再看影片制作公司可可豆动画所在的成都高新区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这里汇聚了全国顶尖的动画人才。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当地政府精心搭建的产业生态环境以及对动画产业的大力扶持,使得技术能够顺利落地生根。
想当初导演饺子刚在成都创业的时候,当地政府就给予了包括政策咨询、房租减免、业务对接、项目申报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支持。如今,成都高新区已经聚集了6000余家数字文创相关企业,其产业链涵盖内容创作、内容分发、衍生服务等多个环节,已经形成了规模达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动画电影作为电影产业里的一个热门类型,在国内很长时间都难以摆脱低幼化、依赖进口作品的困境。而《哪吒2》在票房市场上的出色反馈充分说明,动画并非是小众市场,观众对于优质动画作品充满着更多的期待并且给予尊重,这一现象重塑了动画产业的信心。另一方面,《哪吒2》深入挖掘优质IP的市场潜力与价值,产生了明显的虹吸效应。据报道,影片合作的消费品牌多达12个,这种不断延伸、走向成熟的商业模式也为动画产业探索出了新的发展路径。
国漫的发展道路漫长且充满挑战。展望未来,我们满心期待,《哪吒2》不是中国动画产业的天花板,而是一个更高的起点。
本文总结了《哪吒之魔童闹海》成功背后的诸多因素,包括众多动画公司和人员参与、成熟的产业链、新型制片模式、政府扶持等。它的成功不仅是影片本身的胜利,更是中国动画产业的重要突破,对动画产业重塑信心、探索新商业模式、走向更高发展阶段有着积极意义,期望它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起点。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4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