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黄旭华院士:回顾其一生及与李德仁院士的交集

黄旭华院士的遗体送别仪式相关情况,回顾了他的奉献一生,包括他为核潜艇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还提到了他与李德仁院士的相识交往、共同的追求,如为国贡献、淡泊名利等,展现了两位院士的高尚品质。

湖北日报的记者报道,山河与祖国都不会忘记。2月10日上午10时,在武汉市武昌殡仪馆天元厅,黄旭华院士的遗体送别仪式正在举行。

送别黄旭华院士:回顾其一生及与李德仁院士的交集

这里有来自武汉大学的黄旭华院士贺信。

李德仁向湖北日报的记者透露,他和黄旭华院士的相识是在1994年。

李德仁说:“就在那一年,我们同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由于都在武汉,所以我们经常联系,还会针对科研问题展开交流。”

黄旭华倾尽一生奉献,他说:“这一生都献给核潜艇,这一生都奉献给祖国,这一生毫无遗憾。”他为祖国的核潜艇事业建立起了永不磨灭的丰碑。

李德仁为了提升我国遥感对地观测水平,毅然拒绝高薪,回国后在测绘领域深耕40多年,他表示:“人不能虚度一生,要为国为家做点贡献!”他就像擦亮共和国“天眼”的使者。

他们堪称民族的脊梁。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的人存在,国人才能够挺直腰板,我国也才能在国际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李德仁回忆说:“黄老说,中国航测之父王之卓先生,是上海交大校长,又是我的导师,所以我们师出同门!他记忆力惊人,99岁了还记得我和导师的那些事。”

这师出同门的关系,既道出了两人之间的学术渊源,更展现出两位业界泰斗对科学事业的共同追求。

李德仁还说:“要像黄老一样,不断追求真理,勇攀科技高峰,为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者充满关心爱护”

送别黄旭华院士:回顾其一生及与李德仁院士的交集

这是李德仁院士慰问黄旭华院士女儿黄峻的画面(来源:武汉大学)。

2021年10月,黄旭华向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捐赠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其中包含800万元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

黄旭华道出捐赠初衷:“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希望通过我的捐赠,让更多人关注、关心、支持科研、教育和科普事业。”

李德仁也作出了同样的决定,他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其中500万元捐给武汉大学“王之卓创新人才奖学金”,300万元捐给武汉大学“朱裕璧医学奖”。

李德仁说:“支持对创新人才培养,这是应当做的事情!”

两位院士这种淡泊名利、矢志报国的选择,代表着一代人的道德风骨和价值追求。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

1965年,毛主席豪情作诗“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表达中华儿女的凌云壮志。

如今,“上九天下五洋”的梦想已经实现。我国运载火箭系列和第一艘核潜艇,都以“长征”命名。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民的事业是永恒的。

李德仁说:“国家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我们科研人员还要志存高远,继续努力。”

厅外,市民们手捧鲜花,排起长长的队伍。来自全国各地群众送来的鲜花,沿着墙摆放,一路延伸开来。这是人民群众在向一位功勋科学家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厅内,一面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覆盖在黄旭华的遗体上。这是党和国家给予一位99岁老共产党员的最高荣誉。

送别黄老之后,李德仁情不自禁地再次轻轻哼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思绪也飘回到了和黄老合唱的那一刻。

本文总结了黄旭华院士的送别仪式,回顾了他为核潜艇事业奉献一生的伟大功绩,讲述了他与李德仁院士的交往和共同的精神追求,如为国奉献、淡泊名利、积极支持科研教育等。同时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关爱,以及人民对功勋科学家的敬重。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4137.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2月11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1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