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名为海霞(乳名)或高芳(养父母所取名字)的女性的故事。她出生于特殊时期,经历了被遗弃、被收养等一系列事件,在2025年大年初五实现了跨越千里与原生家庭团圆的感人故事,同时也提及了当地公安机关在寻亲工作中的成果。
有这样一位女性,她拥有两个名字,一个是“海霞”,另一个是“高芳”。同时,她也有两个生日,分别为“1959年12月7日”和“1960年12月1日”。
在2025年大年初五的时候,这一天对她来说是意义非凡的新年。那是充满了喜悦泪水的一天,因为她跨越了千里之遥,终于回到了她的“第一个家”。
跨越时空的思念在此刻得到了回应。
回顾历史,1959年到1961年,我国处于三年严重困难时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一些孤儿院面临着粮食匮乏的困境。在孤儿院中的孩子们普遍营养不良,时刻遭受着疾病和死亡的威胁。当时,为了让三千嗷嗷待哺的孤儿能够存活下来,党和国家做出了一个决定,将这些孩子送到遥远的内蒙古大草原,而“海霞”便是其中之一。
“1959年12月7日(农历十一月初八),妹妹海霞(高芳乳名)降临在仓头小镇上。海霞十分可爱,可她的父母却是又喜又忧。面对一群年幼的儿女嗷嗷待哺,家里却又无米下锅的窘境,父母满面愁容,万般无奈。”
1960年4月18日,在这种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母亲将小海霞丢弃在了上海静安区的一个弄堂里。为了日后能够相认,父亲杨健安怀着悲痛做了两件事。一是用缝衣针在海霞的大腿上点刺了一个“杨”字,二是在襁褓中塞了一篇用毛笔写成的短文。
短文中写道:“海霞姑娘,生于芝城之东,沧浪之浦。其年二龄,其行列八。非贵族之家,非微贱之第。其父为医。因子女过多,嗷嗷待哺,为生活计,迫不得已遗弃于沪滨,实含悲饮泣!请祈仁人君子,念其如孤,收纳而抚养,一则以彰公德,二则当报培育之恩,与亲生子女又何异乎!吾当拱手而拜!”
当时年仅一岁的海霞被好心人发现后,送到了上海儿童福利院。之后,她又和其他孤儿一起被送到了内蒙古,直到被后来的养父母收养。
“1960年12月3日”,这是海霞被养父母领养的日子。父母看着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心里异常开心,并且给她取名为“高芳”。
尽管当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生活条件都很艰苦,但童年时期的高芳生活却非常幸福。她的养父母是锡林浩特市蔬菜农场的职工,在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养父母把高芳当作亲生女儿一样疼爱,从没有让她受过一丁点委屈,总是把最好的留给高芳。不过,对于她的身世,养父母一直没有透露过丝毫,只是小时候她从邻居和小朋友的口中听说自己是“坐着火车来到锡林浩特的……”
终于,一场长达65年的骨肉分离迎来了大团圆。杨家这个有着十个姐弟的大家庭终于整整齐齐地团聚了。在这一刻,所有的思念与期盼都化作了滚烫的泪水,湿润了每个人的眼眶。一家人紧紧相拥在一起,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激动与不可置信,不断地抚摸着高芳的脸庞,确认着这失而复得的亲人。
曾经的海霞有过短暂的不幸,但是如今的高芳却是幸福的。她有着视如己出的养父母的疼爱,也有着亲生父母和手足坚持不懈的寻找。现在,儿女双全的她过上了含饴弄孙的生活。退休后,她和老伴在天津帮助女儿带孩子。此刻,她又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被亲情环绕的她坚信往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自开展“国家的孩子”寻亲专项工作以来,锡林郭勒盟公安机关付出了巨大努力。先后对746份“国家的孩子”血样进行DNA检验鉴定,排查家系4000多个,排查个体1600余名,分析排查寻亲数据6000余条,目前已经为41名“国家的孩子”寻亲成功。
一个女性曲折的人生经历,从她出生时家庭的困苦被遗弃,到在内蒙古被收养后的幸福生活,再到最终与原生家庭团圆的故事。同时也展现了寻亲工作中的成果,体现了亲情的伟大和寻亲背后众多人的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3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