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达万高铁两座新建站房的开工情况,包括渠县北站和乐至站。同时,记者深入施工一线探访,发现全线施工进程已经过半,目前众多工人正在全力奋战。还会详细阐述新建的7座车站各自的特色。
成达万高铁迎来重要建设节点,两座新建站房开工啦。
2月9日那天,机械轰鸣声在川渝地区响起,新建成都至达州至万州高速铁路(成达万高铁)的渠县北站、乐至站同时开工,这可是成达万高铁新建站房建设开始的标志呢。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当天就到施工一线去看了看,发现全线施工进程已经过半,当下全线有2.2万工人集中力量攻坚,工程建设就像按下了“加速键”一样,快速推进。
这两座新建站房在设计上可大有讲究,它们融合了当地的文化元素。
先说渠县北站,9日上午9点半,记者从达州市渠县县城出发,沿着县道167线向北走了十多分钟就到了施工现场。现场能看到2台挖掘机、3台运土车、1台装载机正在进行地基开挖作业。中铁八局成达万高铁站房工程指挥部指挥长郭伟介绍说:“今天渠县北站正式开工,项目部35名管理人员都已经到岗了,现场施工人员有40多人。”中铁八局承建了营山西、渠县北、开江南及岳溪4座站房,渠县北站比较有特色,站房融合了当地的汉阙文化,外立面是由4个大柱子组成的斗拱造型,整体看起来舒展大气。
再看乐至站,同一天在乐至站建设现场,首桩顺利开钻。中铁建工集团成达万高铁站房工程指挥部项目总工刘一樉介绍,乐至站可是乐至县的首座高铁站房,还是成达万高铁与成渝中线高铁交汇共用站呢。建成之后,会给红色老区人民的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也会为乐至县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成达万高铁全线一共设13座车站,这里面新建的车站有7座,分别是乐至、蓬溪南、营山西、渠县北、达州南、开江南、岳溪站;利用成自宜高铁车站3座,即天府、天府机场、资阳西站;引入既有站3座,是遂宁、南充北、万州北站,其中遂宁站和南充北站还将进行改扩建。
众多工人正在全力建设成达万高铁。
据成达万高铁公司总调度长肖霞林介绍,成达万高铁2022年9月30日就启动了,到现在全线133座隧道已经贯通117座,桥梁和路基工程分别完成了66.5%和80%。2月9日站房工程的启动,意味着全线工程施工已经过半,进入到施工攻坚阶段了。目前,全线有1033个工点、2.2万人在一线奋战。
成达万高铁在我国高铁网中的地位可不容小觑,它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西起四川省成都市天府站,途经四川省资阳市、遂宁市、南充市、达州市及重庆市开州区、万州区,最后接入既有郑渝高铁万州北站。正线全长477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建设工期是5年。
这个项目建成之后意义非凡,它会形成成都直达中原和京津冀地区的便捷客运通道,极大地方便沿线居民出行,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对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来看看成达万高铁新建的7座车站都有哪些特色吧。
乐至站:2台4线,线侧下式站房。站房造型取自与山水环境交织融合的川南民居形象,以“钟灵毓秀 山水乐至”为设计理念,层叠斜屋面设计与山体起伏相呼应,呈现迎山川之水的意象。
蓬溪南站:2台4线,线侧平式站房。建筑以“书法长卷,徐徐展开”为题,站房造型灵感源于“中国书法之乡”蓬溪县独具特色的书法文化。建筑正立面由竹简状穿孔铝板构成,铝板宽度由中部向两侧逐渐变宽,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书法长卷。大屋顶两端如同书法笔画般微微翘起,整个屋顶就像一张平直沉稳的书案。
营山西站:2台4线,线侧平式站房。设计灵感来源于川东的自然山形地貌和蓬安营山两地相向发展的态势,站房吸取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以山云相连的态势回应在地文化。
渠县北站:2台4线,线侧下式站房。站房建筑造型取义于代表汉代建筑的高重顶,整体造型以现代大气的建筑风格为主。站房采用平顶式构图,舒展大气的屋顶微微翘起,能体现汉代建筑中对壮丽之美的追求;幕墙取自汉代石砖堆叠的形式,阶梯状向上与屋顶自然呼应。
达州南站:7台16线,线侧平式 + 高架站房。整体设计吸取巴山大峡谷等自然元素,以“神鸟展翼,通达天下”为立意,在立面上通过提炼、抽象“达”字表达通达之意,体现出达州四通八达的地域特色;又以巴国神鸟展翼为设计理念,将其抽象为简洁的曲线线条,建筑比例协调,端庄大气。
开江南站:2台4线,线侧平式站房。建筑屋顶提取开江的“开”字文化,双层飞翘的屋檐和挺拔的立柱抽象组成“开”字笔法,表达开江独特的区位特点和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
岳溪站:2台4线,线侧下式站房。建筑造型整体呈现对称性,山形起伏屋盖配以硬线条的基座,设计体现了重庆开州浦里新区民族文化多元性的特点。
成达万高铁两座新建站房开工,这是工程建设的重要节点。全线施工进程过半,众多工人正在奋战。文中还详细介绍了新建的7座车站各自独特的设计特色,以及成达万高铁在我国高铁网中的重要地位和建成后的重大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3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