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阐述中医的虚证和实证相关概念,从与西医病名数量对比入手,深入讲述中医将疾病分为虚证和实证的依据、表现、治疗原则等,还涉及到中医辨证中的“证”与“症”的区别,以及判别虚、实的简单方法等内容。
病的种类繁多,但在中医范畴内,基本可归结为虚证和实证这两大类型。在中国,虚证和实证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概念,像肾虚、上火之类的说法经常被提及,可它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这篇文章就带您深入探究中医虚证与实证,追本溯源,让您清楚明白中医辨证的那些事儿。
要是问西医总共有多少种病,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有人觉得有两千多种,也有人认为有三千多种。实际上,仅基因性疾病目前就大约有两三千种了。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研究生、博士生不断毕业,西医的病名数量还会持续增加。
然而,当问到中医有多少种疾病时,答案很简单:两种,一种是虚证,一种是实证。虚证属于内病,是由体内阴阳失衡所引发的;而实证属于外病,是宇宙间负能量导致的。
“证”和“症”这两个字看起来相似,实则有很大区别。“症”指的是症状,“证”则是各种症状所反映出来的人体内部动态平衡变化的根源和实质。比如说,感冒的时候会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咳嗽、脉浮等症状,这些症状综合起来就被称为“风寒表证”。“辩证”是依据中医学理论,对症状等病理信息加以分析,从而认识其病位、病性等本质,并作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认识过程。
人体内部的动态平衡通常由两个因素构成。一方面是人体的各种基本物质,例如气、血、元阴、元阳、津液等;另一方面是各脏腑的功能状态,各个脏腑之间相互协调工作,才能够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一旦人体的基本物质出现亏损或者脏腑功能发生紊乱,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
所以,从疾病的本质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人体基本物质亏损为主要原因的疾病,正如“精气夺则虚”所说的,这类疾病被称为“虚证”;另一类是以内外邪气扰乱脏腑功能为主要原因的疾病,即“邪气盛则实”,被叫做“实证”。
中医的虚证部分。中医有虚证和实证的区分,如果弄不清虚实,就最好不要轻易使用补药和泻药。中医所说的虚实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感觉到的虚实没有关系。中医的虚证完全是内在的,是体内阴阳失衡造成的。实证则是由外因引起的。
“久病必虚”“虚则补之”。青少年很少出现虚证,人到中年之后身体可能会变虚,老年人一般都有虚的表现。另外,“久病必虚”,长期患病的人必然存在虚证。总的来说,虚证是体质虚弱的一种表现,多数是由内因引发的身体不适,所以需要进补,这就是“虚则补之”。对于虚证,后续我们会有大量篇幅按照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进行分型辨证,并且介绍各自进补的方法。
虚证的表现如下:如果有人不发烧,但是怕冷或者怕热;或者没有生病,却懒言少语、疲乏无力;或者没有发炎,却头晕目赤、口舌生疮、牙疼难忍;或者没有坏肚子,却腹痛喜按、便溏、便秘等症状,基本上就可以判断是患了虚证。一般而言,阳虚的人怕冷,阴虚的人怕热,气虚的人乏力,血虚的人面色苍白。得了虚证,通过解剖系统是查不出原因的,应该去看中医,西医是根本无法治疗虚证的。
中医的实证部分。除了虚证之外,在中医看来,其他各种各样的症状大多被视为实证。实证都是有外部原因的,是有“外邪”入侵的。
实证全是外来的。实证都是由外部原因造成的。传统中医所说的不内外因,实际上仍然是外因。传统中医把情绪影响、痰、饮食、虫等对人体的伤害当作内因,把房室伤、金刃伤、汤火伤、虫兽伤、中毒等称为不内外因。经过三因括约,合并同类项之后,中医大家秦伯未提出了十三纲要,简化了中医的病因,减少了无谓的争论。在明眼人看来,如果没有外部的干扰或者刺激,人的情绪会像僧人一样稳定。说到底,情绪应该归为外因。另外,不内外因中列举的某些因素,也缺乏足够有力的依据。特别是虫子,由于人们食用了残留在食物中的农药化肥,现在肚子里基本没有虫子了。按说残留量应该列为外因。中医对病因的提法应该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否则如果抱残守缺,将会失去说服力。
“实则泻之”。中医认为,对于实证需要进行疏泄,所以是“实则泻之”。学习中医,要牢记虚、实的分类原则。任何一个病证可能是虚证,也可能是实证,更有可能是虚实兼有的情况,例如体质虚弱的人又遭受了外邪入侵,就是虚实兼有的情况。
中医的血瘀、痰饮、水湿等症状看起来在体内,甚至有人将它们当作遗传,列为先天体质。实际上,它们都是实证。瘀、痰和湿是现代人高发的疾病,既不属于寒证,也不属于热证,应该成为当代中医研究的重点。
判别中医“虚、实”的方法。另外,有一个简单的判别中医“虚、实”的方法,就是从药的性质上判别虚实。虚证可以进补,但实证不能进补,实证越补会越糟糕。血瘀、痰饮、水湿只能泻不能补,所以是实证。对于实证只能进行排泄、疏解。进一步来讲,如何给病邪以出路,如何尽快将邪排出体外,不让病邪留在体内折磨自己,这也正是甄别医家医术高低的试金石。
中医的阴、阳、虚、实、寒、热、表、里这八个字,是“八纲辨证”的精髓。阴阳是总纲,虚实反映了疾病的正邪斗争,寒热反映了疾病的性质,表里反映了疾病的位置。具体来说,虚证是内因引起的疾病,比如阴虚、阳虚等。所谓“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要先查看体质是否有虚的内因。后面的寒、热、表、里四个字,大多与实证(外因引起的疾病)有关,或者与虚实兼有的病证有关。如果是实证,就要进一步区分是热证还是寒证,是在表面还是已经进入到体内。古代中医通常又把实证分成两大类:寒证和热证。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主要针对寒证,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主要针对热证。现代医学定义的病毒性流感,属于中医的热证。不管是虚证还是实证,这些都需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确定。八纲辨证是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三焦辨证等其他辨证的纲,纲举目张。整个中医都是围绕着虚证或者实证展开的,中医就是要解决人体中“虚虚实实”的问题。
本文详细阐述了中医虚证和实证的概念、成因、表现、判别方法以及相关的治疗原则,还探讨了中医辨证的一些重要概念如“证”与“症”的区别,以及中医病因分类中的一些问题。通过对比西医病名数量,强调中医将疾病分为虚证和实证的独特性,展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内容。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