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产业体系建设 广东:传统与新兴产业并驾齐驱的发展之路

2月5日广东举行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展开。该大会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广东在2024年经济总量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且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文章通过对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龚晓峰的专访,深入探讨了广东连续三年举办“新春第一会”释放的积极信号、新型工业化的“新”的体现、广东各地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多方面内容。

2月5日,在农历新年开工首日,广东再次举行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这一次的焦点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2024年,广东展现出强大的经济实力,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1633.81亿元,连续36年稳居全国首位。并且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这表明产业结构朝着更好的方向优化。展望2025年,大会明确提出广东要全力锻造先进制造的坚实基础,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广东会双管齐下,一方面巩固和优化传统产业以及优势产业,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龚晓峰在会后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广东在产业的短期、中期、长期关系的处理上表现出色。它既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又率先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布局,构建起完善的产业接续培育机制。”龚晓峰认为,广东连续三年的“新春第一会”释放出诸多积极信号。从会上提到的“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以及一系列营商环境优化政策来看,这既体现出广东在经济面临压力的当下依然奋勇前行、积极抓住机遇,也表明广东正以更大的决心向众多高科技人才和优质企业抛出充满吸引力的“橄榄枝”。在被问及作为经济大省,广东连续三年在农历新年开工首日举行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释放出何种经济信号时,龚晓峰指出主要有四个信号。其一,广东的高质量发展是必然且紧迫的。广东依靠制造业发展起来,如今要从“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真正实现制造业“当家作主”,就必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是刻不容缓的任务,要一开场就全力冲刺。其二,面对经济下行的挑战,不能消极懈怠,而是要振作精神。会上表明广东正处于爬坡过坎、动能转换的过渡时期,面临诸多困难,结构性和周期性因素相互叠加。在这种情况下,抱怨无济于事,广东作为经济大省,“新春第一会”向全国传达了振奋精神的积极信号。其三,广东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广东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发出广纳人才的信号。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企业都有研发投入高、对高新技术人才需求大的共性。这里所说的人才并非仅仅指高学历者,更包括高水平、应用型的技术研究人才。会上提到广东要携手港澳加快构建高水平人才高地,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等,这意味着广东将更加注重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吸引更多人才前来创业。其四,广东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欢迎更多企业到广东投资。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灵活又有序的经济秩序。此次大会安排众多企业参会,并设置政策发布和解读环节,这表明广东将更加尊重企业和企业家,让企业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当被问到全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的“新”体现在何处以及广东如何发挥重要作用时,龚晓峰认为,“新”与“旧”相对应,新型工业化的“新”首先表现在技术方面。如今技术更新迅速、产品周期变短,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只有持续创新才能维持产业竞争力。其次是产业赛道的“新”,要兼顾先进性、安全性和完整性。传统工业化消耗大量资源、资本和劳动力,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广东在产业的短期、中期、长期关系处理上较为得当,它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率先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开辟新赛道,形成完善的产业接续培育机制。再者,通过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紧密结合,推动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如今广东的产业不仅科技含量高,还借助金融、法律、咨询、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形成品牌效应,产业附加值不断提高。例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根据工信部1月26日披露,2024年我国软件业务收入达13.73万亿元,2025年目标突破14万亿元,而深圳单城2023年软件业务收入就已突破万亿元。对于广东拥有31个制造业大类,各地、各产业发展阶段不同,如何找准发展节奏实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问题,龚晓峰表示,从全省来看,广州、深圳这两大中心城市和粤东、粤西、粤北的发展重点有所差异。例如,深圳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45%,而全国到2025年的目标比重是超过17%,可见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很快。深圳未来的发展重点是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同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鼓励产业有序转移。对于粤东、粤西、粤北城市而言,要更加注重承接产业的有序转移,打造更多、更高质量的产业承接平台,加大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力度,同时重视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专业素养,即查漏补缺,积极与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产业配套。2023年底,广东省政府印发了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这是因地制宜、协同发展的重要探索。并且去年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拉近了深圳、广州等中心城市与相对欠发达地区的物理距离,有望产生更强的辐射带动效应。但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在接受“辐射”的同时也要警惕“虹吸”现象,要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重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巩固发展红利和创新红利。

本文总结了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相关内容。阐述了广东2024年的经济成果与2025年的发展目标,通过龚晓峰的观点解读了广东“新春第一会”释放的信号,包括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性、振奋精神应对挑战、对人才的需求、营商环境的优化等。还探讨了新型工业化的“新”的内涵以及广东在其中的作用,以及广东各地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发展新质生产力,包括不同地区发展重点的差异以及应对辐射与虹吸效应的策略等。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0386.html

(0)
WonderfulWonderful
上一篇 2025年2月6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