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主要是对一首思乡诗作进行赏析,阐述了该诗通过描写老人拄杖倚门远望这一平常场景来表达思乡主题,还对比了其他思乡诗的情境,介绍了诗中的一些巧妙用词,并分析了老人形象及其思乡的多种因素,最后还给出了诵读赏析者的简介。
诵读赏析:
知识链接:
作品赏析:
有这样一首诗,它以思乡之情为主题。诗中描绘了一个极为普通的画面:一位老人拄着拐杖,缓缓走到自家柴门前,然后依靠着门向远方眺望。仅仅是这样一个场景,却满溢着思乡的深切悲愁。整首诗在语言方面十分质朴,然而传递出的情感却无比真挚。
思乡这一主题在古代诗歌里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都是围绕思乡展开的。就像王维在重阳节的时候,那种独在异乡的孤独感促使他吟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身处战乱之中,家书的珍贵让他发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的感慨;温庭筠在旅途中,也会哀伤地感叹“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商山早行》)等。这些思乡之情往往是在特定的时刻或者环境下才产生的,例如佳节、战争或者羁旅行役期间,它们具有某种典型的特征。可是我们今天所赏析的这首诗却不同,它捕捉的是日常生活里不断重复的一个动作——倚门望远,将思乡变成了一种生活常态,这种常态下的思乡之情更能直抵人心,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悲伤。
在一个平常的傍晚,这个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走向柴门,然后站在那里远望。傍晚这个时刻,在中国诗歌的传统意象里,一直都是盼归的时候。早在《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就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不勿思”这样的表述。或许每一个黄昏,这位老人都会习惯性地来到门前站着,向远方眺望,他可能是在盼望外出的家人归来,又或许是在寻找天边故乡的影子。
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场景,却能够让世世代代的读者深切地感受到思乡的那种切肤之痛和悲伤。这一切情感的传达,都归功于这位驻足远眺的老人的形象。在暮色笼罩的乡村里,老人拄着拐杖站着,目光看向天涯尽头,短短的鬓发已经变得雪白,眼中还残留着泪花。他的这个姿势,这个场景仿佛跨越了时空,变成了一座永恒的塑像。诗中的“短鬓”这两句对仗得非常工整,其中“看”和“旧”字的运用特别巧妙。老人的头发就是在不断远眺故乡的过程中慢慢变白的,这既是无情岁月的痕迹,更是思乡之情深切的结果。而“旧”字表明老人常常因为思乡而落泪,可见他的伤心程度之深。
老人站在门外,看到了南飞的大雁,不禁发出感叹。寒冷的季节来临,大雁飞向南方,到了春天它们还会回到自己的故乡,而且在迁徙的过程中它们不会忘记自己的伴侣,会一直相伴。然而老人自己呢,身体多病却还远离家乡难以回去。这里将“雁”和“人”进行对比,更凸显出人的无奈和悲伤。年老、多病、离家这几个因素,每一个都充满了悲伤,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更让人肝肠寸断。
诗的结尾两句充满了沧桑感。从“短鬓”这两句来推测,老人很有可能在年轻时就离开了家乡。多年的客居生活使得他的思乡之情日益浓烈。可是对于一个年老又多病的人来说,哪怕与故乡近在咫尺,也如同远隔天涯一般。
诵读·赏析者简介:贾楠
贾楠是黑龙江省图书馆龙江书院的志愿教师,也是经典传习古诗词赏析项目的特邀嘉宾。他在黑龙江省实验中学担任语文高级教师,是哈尔滨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还荣获全国“培养文学新苗”园丁教师、“叶圣陶杯”全国作文大赛特级指导教师的称号,并且是黑龙江省“教育频道名师讲堂”的客座教授。他的微课《宋韵悠悠,一个王朝的生命体验》18讲、《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诗词人生9讲在黑龙江省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龙江书院微课堂专栏中播出。
这篇文章深入赏析了一首思乡诗,通过对诗中老人倚门望远这一核心场景的剖析,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思乡之情的深切悲苦,包括与其他思乡诗的对比、诗中用词的巧妙、老人形象的感染力等,还介绍了诵读赏析者的丰富背景,使读者对这首诗以及相关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0078.html